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详细阅读]
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解读·评论 << 中国农村网
科研生产"两张皮"如何粘起来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祝卫东 张建军 张 征 李文明    采访人:本报记者 高云才 王 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科技引领和支撑。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为破解农业价格“天花板”、资源“紧箍咒”双重束缚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科技潜力巨大。一号文件指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把实验室搬到地头,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报完奖后,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往铁皮柜里一锁,就睡觉去了。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制约,产学研脱节现象突出,必须着力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让“两张皮”粘起来,科研就必须同农业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里,农业科研从立项到研发推广,要更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让“高大上”的科研接地气。一号文件指出,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

  需求在哪里,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就在哪里。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针对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共享不够问题,一号文件在体制机制上发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畅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少种地“老把式”赶不上趟,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愈发迫切。可越到基层,农技推广难度越大。基层农技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经费紧张,管理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打通“神经末梢”。为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一号文件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科研成果让农民群众用得上,让农业生产增效益,要建立成果顺畅转化机制。一号文件指出,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动力,让他们不仅有研发成就感,更有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获得感。

  发挥市场配置效能。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推进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要有平台、有载体、有抓手。一号文件指出,要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

  让农民会用科技成果,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

  农民始终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农业科技必须为农民所掌握。一看都是数码和公式,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农民看不懂,用不了。艰深的科研成果,如果让农民耳熟能详,会看、会学、会用,农技就发挥作用了,就会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和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一号文件指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随着“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成为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成为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者。

  完善培育体系。依托千千万万高素质农民,需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体系。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调结构转方式,发力供给侧,“互联网+”,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必须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凝聚社会合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离不开各类科研院校的作用。一号文件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