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底,申纪兰从北京回来后去村民家传达两会精神。
1981年9月,申纪兰参加西沟村植树造林活动。
远远地看见记者,申纪兰甩开搀扶人的手,张开双臂迎了上来。进屋后,问一声“冷不冷”,又边摸兜边问“抽不抽烟?我专门拿了烟”。寒冷的冬天,碰到这位热情的老人,顿时心中觉得一暖。
申纪兰已89岁高龄了。老人坐在阳光里,脸上的每道皱纹都是不朽的岁月痕迹。她身后的墙上,挂满了照片,有集体照、有单独照,得空的时候,她总是用手擦拭着照片上的灰尘,像是在细细回味自己的一生。
碱大馒头吃得香,伸手就敢掰腕子
冬日的太行山深处,阳光洒进沟里头。寒山上的树木在低温里倔强挺立着,远处岭下的积雪兀自雪白,道旁是一串串挂鞭炸裂后的红色,背后升起一片炊烟袅袅。在这个安静祥和的北方新年里,趁着中午的暖和劲,村里的人三三两两地走出来,在村头边晒太阳边聊天。
申纪兰远远地走了过来,大家伙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招呼:“过年好!”老人边招手边坐到了众人之间:“老李,你这腿咋样了?”“多亏你帮忙,刚做了手术,没啥大事情了!”老人欣慰地点点头。
这些熟悉的邻里乡亲,是她一生放不下的牵挂。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她都是“总管”的角色,谁家碰到个得病、修房的,也来找她帮忙。就像一位邻家老大姐,村民们有事情就来找她唠一唠。他们都知道,老大姐人好、爱聊天、能“做主”。
她是个“很讲究”的人。经常陪她外出的张娟说:“我们在外住宾馆,她会早早地起床,把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我说,让服务人员来收拾就好了,但是她总说不要给人家添麻烦。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现在住宾馆都是自己把床铺收拾利索。”
她是个“不讲究”的人。一次,一位知名导演来看她,在乡里饭店吃饭,点了馒头,结果这馒头“碱大了”,导演觉得很不应该,担心她吃不惯。等回头一看,老人毫不在意,正自顾自地吃得香着咧。“我就是个农民,没那么多讲究。”
除了热情、质朴,申纪兰性格中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老人身体硬朗,腿脚也算利索,就是不能长时间走路。前几年,隔壁村着了火,老人爬到山头上去看火情,不小心摔了一下。养了几个月,村头很快又出现她的身影。
“每年10万多游客,不少来了想见见我。”每天要见很多人,常人都会觉得累,但申纪兰总是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来访者。不服输的她突然提出要和记者掰腕子:“你们觉得我老了?试试我这手劲。”记者用尽全力,掰了个平手。她哈哈一笑:“当年带着全村人下地干活,我和村里的男劳力比赛,受的苦比这重多了,我都没输。”
1952年,申纪兰担任农社副社长,村里男女参加农社活动。当时女劳力挣的工分是“老五分”,不管干多少,都是五分,而男劳力能挣十分。她不服输,提出进行劳动比赛,男女同工同酬,男劳力“踩犁”“匀粪”,她也能干,而且干得比有的男劳力还好。
一个甲子过去了,每年的人代会她都带着自己关心的“三农”议案参加,她也因此被称为全国人大代表制度的“常青树”。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当年刚知道自己选上人大代表的时候,申纪兰还有点不敢相信。第一次从平顺县去北京开人代会,乡里给她找了头毛驴,但是大山里坡太陡,石头山上的小路,让第一次出远门的她吓得不敢骑。去了长治,又从长治倒“班车”去太谷,再从太谷坐火车到太原,辗转到北京,耗时好几天。
64年来,平顺到北京的路线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来来回回。她也越走越明白,“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要是代表自己,就不是人民代表了。”
上世纪80年代,当上山西省妇联主席这个“厅官”的时候,申纪兰提出“六不”: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当时在省城太原,有机会分房子,她也拒绝了:“还是睡办公室好,开会的时候折叠床一收,办公休息两不误。”
申纪兰不仅是个质朴坦率、真实可亲的乡亲,还是一个甘于奉献,集体荣誉感极强的不寻常女性。一穷二白的西沟,靠着集体产业大步前行在致富路上,“领头雁”的申纪兰功不可没。“当年我们这是‘石头山石头沟,谁干也发愁’,种树没钱买树苗,就是直接撒籽,虽然成活率低,但最终还是绿化了。这种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被称作‘纪兰精神’。”
改革开放之后,西沟又率先搞发展。“闯市场难道说比当年石头上栽树还难?”村里刚开始办企业的时候,申纪兰带人外出考察,舍不得花村里的一分钱吃碗面,几个人硬生生在外跑了一天,回来才生火造饭。时代在变,但申纪兰身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
这些年,西沟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还引入了“太子龙”服装厂加工车间,形成了以核桃露、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业,和以“纪兰”“西沟”名人名村为品牌的红色旅游产业。核桃露厂用她的名字命名,企业商量给她一点“冠名费”,被她拒绝。
在申纪兰家的屋里正聊着,院子里突然“砰”的一声。工作人员帮申纪兰捡了起来,是一摞塑料纸包着的材料。申纪兰并不奇怪,她说,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人来找她“反映问题”,甚至有人要当她的“干女儿”。申纪兰说:“不用这样,我是人大代表,你如果真有问题,我肯定帮你反映。”
“今年的两会和过年时间挨得近。”过年了,申纪兰也没闲着,加班加点准备议案。她的议案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农村,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一条条凝聚她心血汗水的建议,不断得到采纳和兑现。
从当初的“不识字”,到现在轻松读报、调研形成议案,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倒逼申纪兰不断进步。60多年,她见证了人大制度的不断完善。“人大的地位越来越高,调研、监督不搞虚,还成立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组建人大代表小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与时俱进。”
爱党爱国,已成为心中的信仰
对于集体,她倾尽全部;对于党和国家,她有质朴的情感和真诚的信仰。
“我文化低,就是和党有深感情。”申纪兰从旧时代过来,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深深的情感。当年参加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住在北京东四的小旅馆里,《人民日报》记者来采访她,问她最想说的是什么,她局促地搓着双手,问了一句“能不能见到毛主席?”后来的事情,她都没敢想,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过她,周恩来总理还请她和妇女代表们吃饭。
那面墙上的显眼位置,还有她和乡亲们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那是2009年,习近平去西沟探望了申纪兰,在村头和乡亲们留下一张珍贵照片。
谈到现在,老人激动得直竖大拇指,一连几个“好”。“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世界很多国家都加入了,好啊!中国有了顶梁柱,党中央有了主心骨。”老人边说边乐:“本来我还想去总书记待过的梁家河看看,结果还没去成,前几天梁家河的村支书就来看我了,还给我带了梁家河产的苹果。”
西沟村曾经办过铝合金厂,发展得不错,但因为污染比较严重,环保压力很大。效益和问题都摆在那里,到底关还是不关,村里人争议很大。“现在都在讲转型,我们厂子污染严重,不符合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只要是和大政方针相违背的,我们坚决不做!”申纪兰一锤定音。
十九大刚结束那几天,晚上不忙的时候,申纪兰就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几个大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的成果,那是她在台灯下一笔一画抄出来的。“党员说话行动要保持一致,不学习怎么保持一致?”她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一个甲子过去了,议案内容有变化,而不变的是“申大姐”的齐耳短发、深蓝布衣。直到现在,老人依然每年春天不忙的时候,去她的几分地里挥锄种苗。她没钱吗?不是。她在用行动告诉人们,她时刻没有忘记初心,也在提醒自己,生活再美好,也不能忘掉艰苦奋斗的岁月!
两年前,长治市“长治好人”颁奖晚会,邀请她去做颁奖嘉宾。当天,大雪封山,太行山被蒙上厚厚银装。长治市委市政府考虑到交通不便,同意老人可不去。老人把手一挥:“党和人民需要我,再难我也去!”当天,老人冒雪穿过山路去颁奖。
那个雪夜,那条山路,见证了她的执着和坚定;爱党爱国,已成为申纪兰心中的信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