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持续探索推进超大城市的乡村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不断提升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质量。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挥质量在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中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按照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的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动能,引导农业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基本完成80万亩粮食功能区前期划定,启动推进5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1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和建设。调优种植茬口布局,2017年夏熟两麦面积比2016年减少26.2万亩,减幅达55%,绿肥和冬季深耕面积达103万亩;继续调优水稻种植品种,扩大早中熟品种种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8万亩,粮食总产达到89.16万吨。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和质量安全。针对连续高温天气,抓好防灾抗灾措施落实,保障“夏淡”期间稳定供应,地产蔬菜上市量278.8万吨,其中绿叶菜上市量148.9万吨。畜禽养殖业继续减量提质增效,现代渔业稳步发展。加快水稻生产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百联平台销售“国庆稻”,每亩净收益从750元提高到1500元。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抓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稳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率达75.2%。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地产食用农产品全程监管机制。
二、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将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编制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提出推进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等七大任务。加大土壤地力维护,鼓励季节休耕养地,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推广商品有机肥、专用配方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探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制定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和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种养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出台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设施装备等具体措施。继续实施新一轮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加强养殖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指导各区和光明集团制定了规划不保留畜禽养殖场退养年度计划和中小河道周边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计划。严格农业综合执法,强化农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管控,做好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开展生猪屠宰监管“扫雷行动”和涉渔“三无”船舶专项整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美丽宜居。
三、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农业品牌推进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实施农产品“三品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南汇水蜜桃获“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南汇8424西瓜、奉贤黄桃、松江大米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上海名牌(农业类)达到73个,光明、清美、森蜂园、鑫博海、马陆葡萄、莫斯利安等一批品牌脱颖而出。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其水稻生产面积占全市郊区水稻生产面积的50.78%。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农民合作社达215个。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探索出松林肉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松江区农民合作联社“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模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电子商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发挥种源、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域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7年本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万元,比2016年增长8.9%。
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农业扶持政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信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编制上海市种源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大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推进本市水稻供种体系改革和畜牧、渔业种源工作。以上海农业网站整合为起点,推进上海农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涉农土地有效管理。强化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完善市区两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实施“支农专项+任务清单”,采取项目制与“以奖代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支农政策的实效性。完善农机设施用地政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9.3%,全年新增粮食烘干能力3000吨。蔬菜机械化生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
五、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庄改造,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布局规划,推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扎实开展农村综合帮扶,落实捐赠资金,指导各区遴选“造血”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继续向农村地区倾斜,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超过1万人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完成98公里隐患路段整治,创建了11条农村公路城乡一体化示范道路;完成6.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事项目,累计完成1756公里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完成造林面积6.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6.21%。
六、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优化党建引领“三农”工作。制定实施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村居减负增能,加大对村级组织的支持力度,保证村级组织的基本运转经费。扎实推动“亮牌工程”,命名农村党支部市级示范点9个,建立农村党建服务站超过1500个,农村党建服务点近4000个。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初步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驻村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村级治理架构。开展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涌现了一批地区党建引领村级治理机制的经验做法。以庙会、集市为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巡讲、曲艺展演、报告宣讲等活动,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淳化乡风,敦化民风,培育新风,整体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