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省会城市实际,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融合,坚持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坚持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业态跨界融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都市现代农业融合体系,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8年实现跨千元增长,跃升至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
一、突出高质量,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推动提质增效。按照环城都市休闲农业、环湖生态农业、环机场规模高效农业和沿路设施农业、沿山特色农业、沿岭节水旱作农业、沿河绿色农业的总体布局,丰富“菜篮子”,调强产业结构,蔬菜产量突破300万吨、肉禽蛋奶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00万吨,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到82.5%,连续10年、累计在合肥都市圈9个县(市)合作共建15万亩埠外供肥蔬菜基地,粮食专用品牌面积发展到50万亩,稻菜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粮经高效集约种植模式面积突破20万亩,稻渔(虾)综合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草莓、西(甜)瓜、蔬菜、生猪、淡水产品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发展,国家级、省级、市级“一村一品”特色村分别发展到7个、39个和549个,其中长丰设施草莓面积21.5万亩,跃居全国前列。坚持质量兴农。坚持 “产” “管”并全,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动产品变精品。把农业标准化覆盖到农业技术服务、种子供应、农业投入品使用以及产后加工、包装、销售等全过程,累计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90项,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2个。健全“市有检测中心、县有检测站、乡有检测室、村有监管员、联户联保”的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乡镇快速检测室为基础、企业自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蔬菜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畜水产品合格率连续保持在100%。大力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双安双创”工作。强化品牌引领。打响公共品牌,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已达15个, “长丰草莓”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牌价值达34.5亿元。做优企业品牌,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近1.5万个,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2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名牌产品210个。培育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突破920个。加快融合富农。推动农产品加工加速转型,实施“大基地建设、大龙头培育、大产业提升、大园区升级、大品牌创优、大融合创新”六大行动计划,加快中国农科院合肥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研究院建设,争创庐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33.8亿元。规划近城、依山、环湖、沿岭等四大休闲农业集聚带,扶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定制认养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10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100场休闲农业节庆、10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主体达529家,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营业收入分别达3068万人次、30.89亿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宗交易、订单农业等电商业务,共设立乡、村电子商务网点1657个,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达117亿元。
二、突出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新突破。坚持全域推进、内外兼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新家园。推动绿色兴农。出台《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建设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持续推进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使用,切实抓好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全年全面全域开展秸秆禁烧,2017年化肥和化学农药亩均使用量分别下降到22.77公斤、0.39公斤,较2014年分别下降18.5%、27.8%。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建成6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278个中心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年底将实现8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将实现712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推进“厕所革命”,完成3万户自然村农户改厕,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约40万户自然村改厕任务。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环卫保洁实现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率达到85%。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要求,完成278个中心村和3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创建5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庐江县汤池镇果树村等3个村庄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庐江县汤池镇三冲村入选“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提升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补齐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实现城乡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基层基本公共服均等化和全覆盖。创新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普及推广“支部+”发展模式,建设支部+协会(基地、企业)党组织286个、农民合作社1268个。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扩大到全市范围。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累计创建10个国家级、69个省级、23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塑造文明乡风。组织实施农村文明创建行动纲领,确保全市60%以上村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法律站(窗口)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激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农村产权、资金、人才、科技等领域改革,全面推动农村改革“提速扩面集成”。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今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到2021年全面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依托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所建设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项目1100余宗,成交额21亿元。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农民靠乡,支持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激活闲置资源,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城乡生活,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