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为“七强化七推动”。
一、强化保供稳价,推动“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2017年,蔬菜播种面积266万亩,新建稻虾模式为主的水产生态高效综合种养基地3.9万亩,蔬菜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以上。出台《武汉市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集群,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重点扶持农业生产主体所需的设施设备配套,推进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11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蔬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97个蔬菜产地冷库,蔬菜日交易量达到800万公斤。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首创“蔬菜限价销售”、“鲜活农产品冬储春供”、“蔬菜滞销应急帮销机制”等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机制,完善调控手段。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市级以定量检测为主,区级定性、定量检测相结合,街镇和企业主要实施快速定性检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层检测体系,持续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连续十二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强化业态培育,推动产业融合纵深拓展。成功策划和举办乡村休闲游美食擂台赛等大型活动,农业嘉年华、花博汇等吸引了大批市民,充分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观光采摘和农家餐饮等产业,引爆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2017年,全年乡村休闲游实现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57%,接待游客4011万人次,同比增长26.3%。东西湖区入选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农博会。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7万个,预计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750亿元。
三、强化政策引领,推动“三乡工程”开花结果。发布“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支持性措施“黄金20条”“钻石10条”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办法,强力推进“三乡工程”实施,市民欢迎、农民拥护,社会反响强烈。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对“三乡工程”进行了大量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吸纳社会资金达160.1亿元;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10078户,年租金1.49亿元;增加农民收入总额达到22.12亿元,对当年农民收入预计增长贡献率达到56.42%,全市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82亿元。
四、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都市农业递进蝶变。打造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区、引进优质农产品电商平台,与邮政、汉购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全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900亿元。持续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站370个。探索“互联网+特色小镇”新模式,推进木兰互联网乡游小镇、知音网红小镇、问津智慧小镇建设。创建4个大型都市田园综合体,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67个,新增认定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种都”认知度进一步提升,种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多倍体水稻研发获批科技部重大研究专项多倍体子项。
五、强化绿色循环,推动生态农业优化提升。制定农业生产负面清单,严格落实畜禽“三区”划定方案,全面完成退养、拆网任务,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项目建设,新建成2个部级、3个省级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和10个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推进“两型”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6个新城区各建设1个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带。持续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
六、强化精准发力,推动扶贫攻坚进村入户。始终坚持将精准扶贫当作“军令状工程”、“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做好“三乡工程”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有效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脱贫攻坚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绩效考核、通报问责等手段,推进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圆满完成年度扶贫工作任务。移民产业快速升级,移民群体和谐稳定。
七、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改革事项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通过省级检查验收。蔡甸区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黄陂区获批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引导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年农村产权流转交易402宗,涉及土地面积9.7万亩,交易金额21.5亿元,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涉及金额4.9亿元。
八、强化补齐短板,推动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筹集经费2342万元,启动了农村户厕改造项目,完成56158座农村户厕改造。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村湾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4个新城区推行就医报销便捷服务,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系统跨部门整合,使各部门报销政策在医院同一窗口实现“一站式”结算。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以“8个红色”为服务内容,基本涵盖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实行“法治、德治、自治”并举,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子,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