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破解都市农业定位不准、体系不全、产业不强等问题,构建更加适应都市消费需求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一、坚持业态创新,拓展农业功能。我市在科学分析现代都市对农业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积极创新农业形态业态,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让农业的产业链得到延伸,供应链得到完善,价值链得以重构。稳基础,保供应。克服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保持了“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基本平稳,2017年全年粮食总产238万吨、商品蔬菜总产603万吨,出栏猪、牛、羊759万头,产出水产品12.7万吨。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新认证“三品一标”103个,认证总数增至605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提高至99.8%,为历史最高水平。提品质,增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带动专业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效益。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建设,培育形成了精品粮油、休闲食品、湘菜食材等农产品加工特色主导产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方式建设原料基地200多万亩。2017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达2060亿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优环境,创特色。以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推进农村全域景观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庄+乡村旅游”的都市现代农业模式。自2012年起,每年整合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支持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和吸纳超过15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重点扶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庄发展。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旅客量超过2500万人次,综合经营收入超过520亿元。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联盟峰会永久落户长沙,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国际化名片。转方式,促升级。致力于破解农产品产销分离的问题,打造以“产地直供、集中配送、连锁直销”为特征的农产品直销工程,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社区直销门店300多家、多种类型的直销网点15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能力60万吨,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农业企业7000多家,建设专业农村电商平台100多家,农业电商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二、坚持组织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让农业有效承接二三产业。强化品牌化战略。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以品牌建设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日趋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湖南粮食集团、加加集团等企业已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火车头”,明园蜂业、童年记食品、绝味食品等品牌影响逐年扩大,罗代黑猪、金井茶叶、宁乡花猪、望城鲌鱼等地方特色品牌得到了更有力的保护传承。推动集约化布局。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引入农业功能区建设理念,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按照打造万亩片区、千亩园区的要求,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粮油、蔬菜、经济作物和畜牧产业集中区,打造了7个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其中长沙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望城农科园、宁乡农科园已成为国家级农业园区,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了区域农业产业功能的集约配套。发展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各类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7000家(户),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9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总数超过2000家,种植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超过55%。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培育和推广了“六代一包”、“215”全产业链经营等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水稻生产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引导资本化运作。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产业资源整合。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全市拥有上市农业企业8家,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农业企业38家。合理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建立总规模达10亿元的长沙现代农业创新投资基金,首创以股权投资形式促进同类型企业整合上市,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坚持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资金、服务等瓶颈,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分享发展红利的有效途径。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推广土地合作经营“鹊山模式”试点,以村组为单位,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采取“基本分红+二次分红”方式向农民返还经营收益,增强了农业规模经营的稳定性。目前,共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387家,入社农户21.3万户,入股耕地65.8万亩,获评全省十大管理创新奖。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从2015年开始,在浏阳市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完成10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交总价款5893万元,建立土地征收多元保障机制,落实1485户被征地农户指标回购资金12.4亿元,有效盘活释放农村土地资源价值。支持农民创新创业。贯彻落实中央“双创”工作要求,加强对农民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成立农村创客平台,并制定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为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四、坚持治理创新,打造美丽家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五治”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环境面貌,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治厕。以农村集镇、集贸市场、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乡村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为重点,每年新改建三格式无害化厕所1.5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75%。治垃圾。健全“农户源头分类减量、保洁人员上门回收、村镇集中二次细分、区县(市) 统筹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体系和工作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政村比例达50%。治房。依法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创新农民建房用地政策,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完成“一户多宅”清理整治。推进特色民居建设,建成 10000户以上具有湖湘风貌特色的农民新房。治水。建立小微水体分片管护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违规侵占等分类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风。以“治陋习、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带动农民群众投身除陋习、树新风的活动中,有效遏制各类农村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