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市借助国家、自治区发展绿色农牧业的优势,发挥工业大市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建成“一流的产业体系、一流的示范园”等“七个一流”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加快建设“高精强特”现代农牧业,基本形成典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型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型的农牧业格局。
一、调整产业结构,在满足自身需求提高自给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实用农业”工程。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围绕“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和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万亩种植、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动种养殖业实现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生态化,切实保障“菜篮子”供给水平。2017年,蔬菜产量达到113万吨,主要肉类产量达到17.8万吨,禽蛋和鲜奶产量分别达到4.1万吨和6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8500吨,主要农畜产品平均自给率达到65%以上。在蔬菜产业上,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引进、示范、推广名、优、特蔬菜品种,种植结构由单一的蔬菜向食用菌、瓜果、草莓等多品种发展,蔬菜品质向优质、高产、抗病、耐贮运发展,名、优、特蔬菜占总种植面积的15%以上,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22万亩。目前,全市正在集中打造黄瓜、西红柿、草莓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在马铃薯产业上,促进商品薯产、销、加、储一体化和种薯“北繁南种”,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100万亩,南繁合作规模达到300万亩,达茂旗、固阳县等马铃薯主产地区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在肉产业上,通过组建百万肉羊联合体和打造草原、有机羊肉高端品牌等,带动全市形成500万只肉羊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小尾羊集团公司成为全区首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百万肉羊龙头企业,产值达到75亿元,全市已建成养殖数量在2000只以上的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00多个。在乳产业上,通过整合提升、差异化发展,奶牛养殖规模稳定在17万头,奶牛基本实现入园区饲养。
二、注重品质发展,在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安全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工程。切实加强监管。先后制定出台种养殖、生产加工标准50项,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建成自治区首家取得实验室资质考核认证、计量认证资格“双认证”的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并被农业农村部确立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在自治区率先建成由政府主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51家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50家经营主体实现视频监管,市、旗县区、基地三级追溯信息平台基本形成,包头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以支持农牧业品牌做高做大为重点,倒逼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对新获得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8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全市创建农畜产品驰名商标11个、著名商标37个、知名商标94个。“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达到378个,居全区第一。北辰饲料出口饲料产品占蒙古国市场的一半,打造“包头百年老店”,一大批农牧业老字号、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畅通销售渠道。重点实施绿色农畜产品进社区工程,新建、改造绿色农畜产品直销店8个,月均销售量达到100万元。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8个城市设立了包头市农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鹿王在马达加斯加、柬埔寨等国家建立了年产200万件的生产基地,小尾羊在美国、英国等15个国家建立了31个连锁店。市区开设绿色农畜产品展示直销门店243家,32家企业的近200个产品实现网上销售。西部地区最大的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投入运营,实现了包头农畜产品与全国市场双向流通。连续四年举办牛羊肉产业大会,去年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 “三会合一”,开创自治区展会先河,现场销售1.2亿元,实现订单交易89.2亿元。
三、强化科技支撑,在提高科技转化水平、提升服务上功夫,大力推进精品农业工程。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做实做亮,全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的科研示范基地、经营网络和职业农民队伍,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科学化、网络化、系统化。以市农科院为核心,引进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大、内蒙古农科院等一批科研机构落户包头开展联合攻关,设立中科院绿色农业包头中心、中国工程院饲料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设施园艺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农大玉米工程技术院士工作站,在海南建成占地100亩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承接国家、自治区创新示范项目52个,育成农作物新品种23个。建成集科技服务、电子商务、质量追溯和产品检测于一体的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基地1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3500多人,年均示范推广优质品种100个、适用技术50项。市农科院尚春明研制的西红柿品种在全国种植份额达到10%以上,在包头市达到85%以上。
四、立足地区实际,在实现农旅文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工程。支持观光休闲农牧业做美做精,加快培育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垂钓餐饮、农园采摘、农耕文化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牧业形式,不断促进休闲农牧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一批标准高、功能全、效益好的农牧业综合体,推动休闲观光农牧业实现功能化、多样化、特色化。依托三主粮、北辰饲料等特色产业和畅兴、花舞人间等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认定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打造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固阳秦长城文化节等十多个有影响力的重要节庆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农牧业功能。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5700多人,其中农牧民就业4605人,年累计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
五、强化链条发展,在培育新型主体、打造职业农民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魅力农业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全力打造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产业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认定为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的龙头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通过30亿元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和10亿元的农牧业融资担保平台,解决经营主体融资贷款问题。经过政府培育、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培育形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3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4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自治区示范社36家,入社农牧民达到4.2万人。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整体文明程度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富裕农牧民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全市实行了市级、县级和驻村干部包联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任务,细化量化到人,上万名干部参与了“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明确群众在工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其主动参与建设的热情,使群众真正成为工程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几年来,通过启动40亿元美丽乡村产业基金项目争取、资金整合、农牧民自筹等多种筹资模式,全市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实施了1027个自然村危房改造、街巷硬化、绿色村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危房改造5.2万户,行政村油路通畅率达到100%,48.4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建成25个规划布局优、建设水平高、示范带动强、发展有特色的自治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嘎查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具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产业特色的村嘎查。村庄“脏、乱、差”面貌明显改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