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达79.71分,高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4.71分,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3.3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4.1亿元,全市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宁波模式”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
一、现代化平台,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近年,宁波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的“两区”建设,积极调优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甬优”系列水稻、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浙东白鹅、象山梭子蟹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大平台带动大产能。按照“做大做强国家和省级农业园区、做优做实市级农业园区、做精做细县级农业园区”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大平台,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和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0个,居全省第一。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1.6万亩、总产82.2万吨,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44万亩、总产量305万吨,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15万吨、3.59万吨和3.24万吨。大项目拉动大发展。以“两区”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并完成45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屡创新高,水稻单产提高到510公斤;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31个;建成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0个、现代农业庄园23个。大联动推动大格局。通过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慈溪杭州湾、余姚滨海、宁海东部、象山大塘港等地,分别形成4个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了8条“十亿级”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居全省前列。
二、生态化发展,调好农业生产方式。坚持生态立农、质量强农,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健康发展,切实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绿色生产,走持续化的道路。积极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示范区,整县制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建成省级美丽牧场54个,生猪规模化程度达到81.7%,居全省第一,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宁海县农牧深度融合的三级循环模式被评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海曙区的天胜“四不用”农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循农业模式之一。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189个,产地面积220万亩,占主要食用农产品的58.9%。优化品质,保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我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程监管链。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建设,4787家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创历史新高。奉化区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6个,居全省第一。“整洁田园”,建清洁化的田园。探索“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属地管理、统一回收、分类处置”新模式,推行农田长效保洁,实现农业全产业全区域覆盖,有省级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县3个,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1个,居全省领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
三、多样化创新,调活农业发展动能。坚持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培育市场新主体,以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活力。集约土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达到70%,居全省第一。引导扶持,激活农业主体潜能。强化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和服务指导。到2017年底,全市有家庭农场4100家,宁波家庭农场是全国五大家庭农场发展范本之一,有农民合作社268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1家,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8个。农业组织化程度达到83.3%,居全省领先。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600亿元,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深入实施种业强市战略,“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50万亩,市种子公司跻身全国水稻种子销售十强;微萌种业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持续推进“农机换人”,全面启动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9.4%,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达到75%,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四、融合化推进,调新农业产业业态。围绕调优结构活一产、巩固提升联二产、多元发展促三产的思路,推动农业一二三产的进一步融合。纵向延伸,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4%。全年加工农产品376万吨,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7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3个,全国主食示范加工企业6家,总数居全省前列。横向拓展,推进“农业+休闲”,拓展产业链。突出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生态化布局,促进农旅融合。象山的枫康生物科技公司、碶头陈村等成为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典范,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2017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24.2%。深度推进,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打造保障链。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细分险种达到58个,基本覆盖了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多个险种为全国全省首创。2017年全年保费2.06亿元,累计向全市120.01万户(次)农户提供了415.68亿元的风险责任保障,签单保费10.89亿元,累计赔付10.17亿元,财政补贴8.7亿元。在慈溪试点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推进了金融支农发展。
下步,我市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和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生态安全、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五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建平台、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兴品牌、保安全、优生态、强科技、深改革”等十大行动,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增美,为加快建设“名城名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