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期望加大减船转产支持力度
2018年3月6日
2018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第二十一组
郑忠是锦州市王家街道孙家湾村的一位老渔民,今年65岁,高中文化程度,曾在生产队时期当过会计。他一辈子都在从事渔业捕捞,曾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后因年事已高,无力再从事这个高劳动强度行业,他将自己的渔船交给二女婿,自己则“退居二线”,做做辅助工作。
郑忠家一共7口人,包括妻子、两个女儿、一个二女婿、和两个外孙(子女),女儿都已成家单过,两个外孙在上高中。家里有一艘渔船,主机功率130千瓦,由二女婿领船和雇佣外来劳动力,主要从事定置网作业,捕捞皮皮虾等。大部分时间在辽东湾海域作业(20-30海里处),偶尔去山东石岛。渔获物大部分通过码头市场销售给经纪人。捕捞是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
郑忠告诉我们,去年家里捕捞收入较满意。上半年作业1个月,收入5万元,下半年作业3个月,收入约20万元。除生产与日常开支外,有一些结余,生活还算宽裕。据他说,现在村里渔船的收益情况大致是1/3赚钱,1/3保本,1/3亏本,捕捞业面临着复杂问题。其中,资源枯竭、渔获物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是最主要的问题。80年代常见渔获物有近30种,如鲳鱼、八爪鱼、梭子蟹等,而现在多数是经济价值较低的皮皮虾、海蜇、青虾等。另外,渔民老龄化和青壮年不愿从事捕捞业、雇工成本上升等,也是捕捞业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他还反映,渔船多、网具多、捕捞能力过剩是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和渔业生产面临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减少渔船、降低捕捞强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减船转产给予政策补贴支持,包括孙家湾村在内的锦州市渔区已经开展了转产转业工作,以减少捕捞渔船和捕捞量、恢复与保护渔业资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渔民普遍反映,减船指标和支持规模离渔民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转产转业的覆盖面远远不足。近两年,孙家湾村减船指标只有3条,许多渔民排队减船而不能实现,约有1/3甚至1/2的渔民愿意参与“两转”。因此,渔民们建议,未来国家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加大对减船转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减船指标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