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副县长赵武斌:品种领先 品质保证 品牌引领 构筑蒲江品牌农业核心竞争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蒲江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品牌农业的发展关注、关心关心和支持。蒲江是28万人,森林覆盖率53.1%,是首批的生态示范建设县。我们看到上一幅图就是今天的蒲江。蒲江隶属于成都,这是我们最良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机。而且坚持了21年,把绿色蒲江、美丽蒲江、绿色品牌作为我们的发展定位,我们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来完善我们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构筑我们整个蒲江的核心竞争力。我向大家汇报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我们有什么好产品,第二是我们的好产品是怎么来的,第三就是我们的好产品到哪儿去了。

  第一个是调优产品结构,聚集产品的优势。多年以来我们发现一个道理,就是全世界没有好的品种,只有与当地的环境最相适应的品种。我们蒲江的温差比较小,全年的平均温度是16.5度,雨量1280毫米,尤其是我们的湿度,长期平均是85%,无霜期达到130天左右,这些条件恰好造就了我们蒲江的茶叶和水果。蒲江的猕猴桃在蒲江只有12年的发展历史,但是我们一开始就引入了三个很好的品种,而这几个高端品种味道非常好,是我们蒲江的地标产品和主打品种。蒲江确实是一个绿产,在蒲江我们规模化的发展是25年的历史,尤其是蒲江的温暖的气候造成了他早春第一茶的品行。尤其是蒲江丑柑这个品种,是自己最佳的生产力,全县的晚熟丑柑有32万亩,这个丑柑的特点是外形丑陋,但是口味甘美。

  坚持五化三全,第一个就是坚持标准化生产,通过我们的努力,蒲江三大产业基地都是标准化实验区,而且我们有绿色有机的认证,也就是我们三分之一的面积有很高的认证,而且这些有机认证也是与国际相结合的认证。第二就是坚持组织化的经营,我们一直坚持认为农业发展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蒲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把他放到了我们对农业的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而且在各个环节工作和奋斗,他们对自己的地块里面的每一种情况、对困难的解决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我们是有深深的体会。组建产业的专业合资社,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我们的农业里面全县有八个协会,除了专业的协会,还有经纪人协会等等,来推动整个产业组织化的发展,这个也为蒲江的农业、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就是坚持绿色导向,全县的企业全部跟进,所有进出的产品我们都数,都有台账,一个数据库。推动我们县化肥农药的检验,同时还推动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农业、整个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包括养殖粪污、秸秆等等,都实现他的综合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持我们有良好的环境。第四是坚持信息化的支撑,大数据的平台、物联网的体系,同时请一些先进的企业进行带动和示范,一个是信息化的支撑,同时整个农业装备的提升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同时我们的金融、以及信息化等等方面,建立我们的基础体系。第五是坚持品牌化推广,特别是注意处理好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这个情况下推动我们的品牌去盈利,在整个产业链中实现共享品牌的附加值。到目前为止全县的品牌发展有一千余件。第六就是全域的土壤改良,蒲江在三年前全国第一个提出全域的土壤改良来实现整个区域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七是推进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建成了农产品加工、冷藏、物流等等方面的处理,整个产业链呈均衡发展态势。尤其是我们还坚持全域的景观化和全域旅游的推动,加快我们农业产品的发展,来推动整个农业一三产业的互动,建成了实验基地两个。第八是落实农产品的监管,整合政府部门的资源,形成四位一体的管控体系,同时成立我们水果经纪人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培训、执政上岗,包括从生产、采收、物流、包装等等体系的完整。

  第三个,我们的好产品到哪里去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建立了蒲江县的水果物流中心,这个地方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建立了电商平台等等,通过这些来加强我们的储藏、物流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巩固我们与北京、上海、华东、华北等等地区批发市场的合作,包括一些超市各个方面的一些合作。第二个就是建成我们蒲江县的电商运营的公共服务平台,这里面我们的培训中心、孵化中心都在里面。到目前为止我们发展全县的电商,我很敬佩的蒲江的年轻人,蒲江的大学生回来创业,上千家的商超,到去年我们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达到了八个亿。我们也知道电子商务还有一个广告作用、品牌作用,同时我们也因为这些基础进入了全国的第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县。第三就是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借助蓉欧快铁来拓展我们的国际市场,到目前法国、俄罗斯等等,包括柑橘已经开始起动,销量非常好。

  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蒲江将继续坚持开门搞建设,继续做品牌农业,向世界展现蒲江,期待与各位专家朋友们共谋蒲江的发展,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蒲江的支持,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