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茶咖局局长卢寒:推进普洱茶普洱咖啡标准化建设 打造“普洱”金字招牌
   

  谢谢主办方,今天有幸受普洱市委书记、副市长委托,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一下普洱市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我的汇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普洱在哪里,普洱是什么。第二,普洱市茶产业标准化的进程情况。第三就是普洱市有机茶建设的一些建设情况。

  这是整个地球,普洱就在北纬线13.25度,普洱是北回归线的最大的一片绿洲,森林覆盖率接近70%。普洱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普洱在绿色产业上做了很多的探索。作为茶来讲,普洱有三个最,普洱是世界茶园,是我们的茶马古道的源头,是我们普洱茶的原产地的集散地,这是2012年普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重要的世界遗产。右边是一块化石,普洱我们现在称为五是同堂(音),左边这颗是2700年的野生茶树,我们还有18.25亩的茶叶,我们称为五市同堂(音)。这充分的证明了中国是产业的原产国。普洱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而且是咖啡之都,这个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应该说中国咖啡在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云南的咖啡有一半以上出产与普洱,是中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核心产区。我们的展位上也有普洱咖啡的展示,请大家品尝。

  普洱顾名思义他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是一个地名和产品名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个名称,到目前为止,普洱有茶叶面积165万,产量11万吨,产值203亿,这是我们普洱的茶园,这个茶园和我们现在的茶园有一些不一样,我们叫生态茶园,在森林里面恢复的是自然的原生态。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确认了六个发展的思路。通过六个抓打造“普洱”的金字招牌。我介绍一下普洱的标准化基本工作。这个是原始森林,没有看见茶,下面就是茶,其实走进景迈山大家就可以看到茶园,这个茶园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他是全球现在保存最完整、面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茶园。所以称为世界茶树的博物馆。那么他有2.8万亩、118万株茶树,我们现在的景迈山已经列入了世界遗产的名录。

  这个是采茶,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一样,茶树很高,要搭着梯子才能采。当地的少数民族和自然和谐共处,这是景迈山的基本情况的简单介绍。这是今年的四月份,中国科学院的十多位院士聚景迈山,这是景迈山的一个俯瞰图,在景迈山下面有一个铁矿,22亿的储量,但是普洱市政府决定不开采,而且予以保护,这个千年的茶园是人类共同的财产,不能因为开采被破坏,立法保护这个茶园。

  刚才马会长讲了一个我非常的认同,就是说现在我们一有一个品牌大家就蜂拥而上,假的东西就出来了。普洱茶也是一样,普洱茶现在已经是风靡南北,以他的保健功能风靡了海内外,但是在市场上只要有茶的地方都有普洱茶,有普洱茶的地方都有名山普洱茶,但是没有哪一个能够证明他的真伪。所以普洱市委政府做了一件事,构建企业诚信联盟,以政府和第三方的公信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就是由我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普洱茶检测中心,为普洱茶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进行一个检测、监控,最后达到可识别、可查询、可追诉、可信任的这样一个普洱茶。今年的四月份已经向市场推出,这个标准很高,108项的检测,高于国家的标准。这个是我们的标识,在中间是普洱茶的国家地理标识,外围是景迈山,再外围是我们几家为他提供的公信力,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他是从茶山过来的。

  普洱山的情况,这样的茶山在普洱一共有26座,面积18.2万,通过努力让这些茶都有身份证,就是你其他地方买到的普洱茶我不敢保证,但是从这个地方买的都是真正的普洱山的普洱,这个是我们最近做的一件工作。这件事做了以后,景迈山联盟的普洱茶,秋茶已经卖到了一千多块,应该说好的东西是能够受到消费者的认可的。

  第三说一下普洱有机茶的情况,普洱茶现在有30万亩的茶园正在进入到转换期,这是有机茶园,十多年坚持不打一点农药,不施一点化肥,长虫都用手捉,完全靠人工防控,这是野生的。那么普洱现在有30万亩的有机茶林,就是有机的规划、有机的标准,有机的体系,这个和我们的标准一起作合作。这两幅图大家都很熟悉,左边是今年九月份农业部农业博览会上,请汪洋副总理喝普洱茶。右边这个是外交部向全球推介云南的时候,外交部的王毅说我每天都喝普洱茶,喝了普洱茶好睡,而且养胃。这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去年优农协会组织我们企业到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的总统就喝到了我们的景迈茶,所以外国的总统也同样喜欢喝普洱茶,下面是两位展示人员带了一点产品,这是我们的咖啡,中国好咖啡,就是我们星巴克的大师说的,如果把他和蓝山放在一起,我分不出哪一个是蓝山咖啡。这个小心肝风靡大江南北,还有其他的农产品在外面展示,明天上午我们在隔壁的主会场、大宴会厅,有一个普洱市珍品普洱的分享会、推介会,我们的副市长将会为大家做专场的推介,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农产品、普洱。

  昨天有人跟我说普洱有茶,有咖啡,一定要建成中国饮料之都,所以我在普洱等着大家来泡、来喝。谢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