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详细阅读]
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专家观点 << 中国农村网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介绍,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通过转变农业发展导向,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等四大措施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认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是当前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重视农业绿色生产,可以说是对这个挑战的积极响应。

  王亚华:我国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生态透支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农业资源可以说是先天不足,要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全球20%的人口,水土资源压力很大,而且还在不断恶化。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比如,华北地区的农业灌溉高度依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被大量超采,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5米,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总得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已经亮起了红灯。

  同时,我国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畜禽粪污排放、农膜等废弃物残留,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30多万吨,化肥施用量5900多万吨,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大量化肥和农药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绿色生产”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工业污染控制领域的一个概念,在国际上被称为“清洁生产”,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综合措施。“清洁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近年来被推广到更广泛的经济发展领域,也被越来越多地称为“绿色生产”。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绿色生产,是这种先进的理念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具体应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就是要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恐怕就不能算成功。

  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总之,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王亚华认为,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时期农业的绿色生产将为国家生态环境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王亚华: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绿色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代表了今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取向,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我国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将会加快发展,优质、高端、绿色农产品供给加速增长;通过推广农药、化肥、农膜减量化使用,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排放的管理,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治;通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节水灌溉、轮作休耕等举措,逐步减缓农业生态系统的压力。

  国家“十三五”规划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并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战略目标。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农业的绿色生产将为国家生态环境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这也将是中央要求的“三农”工作为国家全局做出更大贡献的一个具体体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