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5 20:48:2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价改新政化解2.6亿吨高库存 玉米临储制末路
“4年前,我将种大豆的土地改种玉米,现在看来是做对了。”6月23日,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分局597农场玉米种植大户阚延敏在电话里高兴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据了解,受今年玉米价格改革影响,很多大豆种植户都像阚延敏一样,开始改种玉米。
财政部近日表示,在支持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这是中国于今年内落地的第三项较大的玉米改革政策,也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玉米价格时涨时跌,以及玉米收储政策的调整,玉米库存依然高企,下一步去库存成为重中之重。
价补细则落地
6月20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称,玉米价格将由市场形成,且部分补贴资金将于近期提前拨付。据了解,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94亿元,比去年增加22亿元,奖励资金将向商品粮大省倾斜。
今年4月初时,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内容公布,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不过,除了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之外,并未对“补贴”给出实质性措施。
相比之下,在此次《意见》中对具体补贴进行了细化。这次玉米临储政策改革根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即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中央财政将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补贴,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在补贴实施上,坚持“定额补贴、调整结构”。《意见》要求,在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国家对各省(区)亩均补贴水平保持一致,补贴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内保持不变,充分发挥价格对生产的调节引导作用,体现优质优价,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不过,目前财政部未公布具体定额补贴标准。
据财政部经建司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至省级财政后,由各省区制订具体的补贴实施方案,确定各自的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依据和补贴标准等。”
根据财政部的意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初步制订了本省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方案。财政部表示,通过这次改革,希望能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完成供给侧任务,让玉米生产与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建立粮食流通市场机制,让托市收购引发的价格机制重新回归到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上来。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玉米价补分离也会面临和大豆、棉花类似的待解难题,即采集市场价格难、面积核实难及有价无市等。“今年的玉米价格如果上不去的话,就只能指望补贴政策了。”阚延敏说。
临储两三年内退出
国家对玉米进行临时收储始于2008年,至今已经过去8年,但这项玉米临储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项政策,在当初的确促进了农民玉米种植的积极性。”黑龙江一位不具名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大量玉米因为托市收购流入到国储库,但这推高了粮价以及库存,使得财政不堪重负。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国内玉米库存达到2.5亿吨,需要付出巨大的库存费用。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据此计算,2.5亿吨玉米一年的库存费用大约是630亿元。因此,加快玉米去库存迫在眉睫。
“此前的玉米临储托市收购政策,将粮食保供给和农民保收益混在一起,扭曲了玉米价格市场机制。”6月23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此次玉米价补分离改革,目的就是形成市场价格机制,把去库存与农业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记者注意到,程国强此前建议,通过“价补分离”,退出粮食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政策设计初衷。按照程国强的设想,玉米价格改革有两个路径,一是按照逐步调整到位的原则,可将2016年玉米临储价格过渡性调整至0.9元/斤,2017年可进一步调低至0.8元/斤左右,用3年时间退出临储收购;二是将玉米价格临储价格在2016年一步到位调到0.85元/斤,用2年时间退出玉米临储收购。
“价补分离保护种地者的利益,做到精准补贴,而不是不种地也要补贴。”李国祥认为,政策应该重回“解决农民卖粮难”上。
与此同时,国储玉米去库存进展却很缓慢。李国祥说,国内玉米供需矛盾的确很突出,一是产量已是十二连增,但库存高、补贴高、进口高(三高)导致财政负担重。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我国东北三省新收购2015年临储玉米数量已达到8818万吨,占东北全境玉米总产量的90%以上。
国务院参事、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近日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我估算过,一吨玉米一年的保管费是250元,几千亿斤玉米,总的下来费用是非常高的。”杜鹰说。
高库存由来已久。据了解,自2007年开始,国家执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截至2014年临储收购价格一直保持稳中上涨,涨幅达43.24%。“当玉米种植效益远高于其他农作物时,大量种植大豆的农民因考虑经济效益而改种玉米。” 农产品 集购网一位市场经理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这也是玉米高库存的原因之一。
然而,去库存却并非易事。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13年玉米临储库存剔除移库之后还剩4967万吨,2014年玉米临储库存剔除移库后还剩8029万吨,两年的收储数量使2015年玉米库存达1.2亿吨,今年临储收购量已接近1.2亿吨,预计库存总量超过2.6亿吨,未来去库存压力巨大。如此巨量的库存,到底该卖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