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 19:23:3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河北省晋州市东里庄镇养殖书屋的门刚刚打开,一排排书柜前就挤满了前来看书的人,《图解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丛书、《动物疫病防控出版工程》系列图书、《养殖7日通》等实用书籍成了书屋中的“抢手货”。
“去年冬天我养的猪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尝试用了各种药,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我就近到养殖书屋查阅资料,对照书中描述的症状,判断猪得的是胸膜肺炎,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河北省晋州市东里庄镇南小吾村养殖专业户谷建立说。
这样的养殖书屋,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全国畜牧总站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起了211家,今年201家养殖书屋正在建设之中。
60年来,中国农业出版社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大局的事业上,一套套优质图书的出版,一次次送书下乡活动,记载着他们为农服务的不懈努力和坚实步伐。
从1958年起航 60年铸成跨越式发展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农业部办公北区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大楼,一块块闪光的荣誉匾牌辉映着农业出版人的骄人成就。
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农业部决定,撤销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华书局独立经营,组建农业出版社,中华书局古代农书部门划归农业出版社。5月,在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胡同7号,第一代农业出版人聚集于此,开启了新中国当时唯一的农业专业出版社崭新的航程。1993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并入农业出版社,更名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作为副牌保留。农村读物出版社成立于1963年,先后隶属文化部、人民出版社、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村读物出版社的加入,使中国农业出版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农”出版社。
白驹过隙。出版社几易其址,几经分分合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农业出版人始终围绕“为农服务”的宗旨,坚持坚守,不忘初心,兢兢业业,薪火相传。
60 年风雨岁月峥嵘,60 载奋斗谱写华章。以农业专业出版为特色,同时面向大众读者,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优秀读物,形成了完备的农业图书体系,对宣传党的农业政策,积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首批 15 家“全国优秀图书出版单位”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出版我国第一套农、林、牧、渔和气象的大专院校试用教材360种起,截至 2017 年底,中国农业出版社共出书总品种达 6 万余种,总印数近 7 亿册,有 500 多种图书和 600多种教材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和优秀教材奖,为我国“三农”发展和农村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出版范围涵盖农业领域的种植、养殖、农业经济、农史古籍、农业百科、期刊、农业标准,以及大众读物领域的生活、文艺文教、美术、少儿等方面;同时,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教材出版基地’,中国农业出版社从‘六五’到‘十三五’,连续数十年出版了农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农民职业培训等多层次的规划教材,内容涉及农林、理工、人文、经管四大学科数十种专业课程。产品还涉及音像、电子、数字出版物以及网络出版物,并提供装帧、设计、彩色制作、印刷制作等服务。”中国农业出版社总编辑胡乐鸣说。
下基层进大棚 只为摸准农民的心跳
从农民视角出发,满足农民读者的需求,让农民群众学得会、用得上图书里的新技术、新观念,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60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下基层找选题、进大棚搞调研”,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的工作常态。社长助理张鸿光是出版社的老编辑,回忆起以前当编辑的日子,记忆犹新。
多年前,张鸿光在参加一场植物病理学会调研时,发现面对农民的疑问,很多业界专家也是众说纷纭,观点不一。如何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农民有需要时一看就会,一学就懂,成为了张鸿光心里一直惦记的事儿。
2004年,在河北邢台举办的农民培训中她发现了一名老师很有特点,别人讲课农民都向外走,轮到她的课堂,农民都向里挤。张鸿光纳了闷儿,听了她的课才知道,原来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很快明白农作物发生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因此,深受农民欢迎。张鸿光感到,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想找的作者,终于找到了。
这位作者叫孙茜,当张鸿光提出,要做一本“让农民根据病害症状直接找到对症办法”的实践图书时,两人一拍即合。通过5年的紧密沟通,反复打磨,8本《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实战丛书》推向市场,深受好评,成为了蔬菜领域的畅销书。
“只有走到基层一线,了解农民需求,才能出版出真正受农民欢迎的好书。”张鸿光对此深有感触。
出版有助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农业实用科技图书,既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也是农业出版社的责任和使命。一大批让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图书,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广大农户的增产增收。
江西省吉安市读者肖新明家里一直种柑橘,由于选择的品种和种植管理不到位,果子总是卖不上价。十多年前偶然看到中国农业出版社的一本柑橘书籍,很感兴趣,辗转联系上了责任编辑张利老师,之后只要是农业出版社柑橘相关的图书,他都让张老师第一时间寄给他。从种脐橙到种蜜柚,肖新明园子里每一次品种结构调整和新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农业出版社图书的技术指导,他也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不仅自己发了家,也成了致富带头人。
本子小,定价低,通俗实用的图书,不仅成为出版社编辑们的自觉行为,而且也成为出版社的一种战略选择。
《沼气用户手册》以120多万册的发行量,让一口沼气池改变了几百万户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作为面向农民的科普读物,该书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养鸡500天》见证了养禽业的发展历程,20多年来,已经再版5次,印数达200多万册。《农民增收口袋书》《专家为您答疑丛书》《养殖七日通丛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等15种类、800余品种图书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农业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服务‘三农’ 优秀图书奖”。这些图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盼科学、学科学、想致富的愿望,也带动了农村图书市场的培育、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也渐渐成为农民心目中的金字招牌。
60年发展,荣誉满载。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4部委两次授予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在服务“三农”为农民办实事的最好见证。
“我们出的书要送给农村最需要的人。”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林介绍说。面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落后状况、乡镇图书馆(室)藏书匮乏、农民购书能力低下等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发挥农业图书品种丰富、覆盖面广的优势,近5年共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院校、“农民书屋”、“农家书屋”等捐赠、配送图书近5000万元,使部分地区农民看书难、看新书难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十年磨一剑 匠心打造行业经典
一本本书凝聚着编辑出版人的心血,一脉相承的敬业精神打造了一部部农业精品著作。
孟令洋是种植出版分社社长,从1990年来到出版社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严谨、认真、执着,他的身上有着出版人共有的鲜明特征。
工作多年,让孟令洋印象最深的是《小麦族生物系统学》(5卷)的出版。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从相关报道中获知颜济先生因“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便有了与颜先生合作的打算。然而只能等待机会。2001年,得知颜济先生因“小麦种质资源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孟令洋感觉时机来了,专程去拜访了颜济先生。为了得到作者的信任,孟令洋不放弃每一次机会,最终用真诚和执着打动了颜济。
历经二十年时间,几经打磨,《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出版完成。全书200多万字,全面汇总了当今世界对禾本科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的研究精华,该书获得了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作为一名专业编辑,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制定高一点的目标。首先要跟踪科技前沿,关注行业发展,找顶尖的作者出版领域内最专业的图书;其次是不惧怕困难,不轻易放弃,秉承‘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用感情出书,才能做出精品。”孟令洋说。
用专业眼光策划选题、用匠心精神打造经典,是农业出版人始终坚守的信念。自担任养殖分社社长以来,黄向阳眼光向上,着眼行业发展高度,紧紧围绕服务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中心,立足市场及行业发展需要,整合国内外资源,开拓性地组织策划出版了《世界兽医经典著作译丛》《动物疫病防控出版工程》等一批双效俱佳的图书。组织策划出版的国家重点项目《世界兽医经典著作译丛》,至今已出版译著47种。该系列的续篇又入选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
如今,中国农业出版社已逐步形成由农业领域优秀理论学术专著和高新科技图书组成的、能够代表当代农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完整体系。
2017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修订编撰工作,由中国农业出版社负责出版。接到任务后,出版社同相关单位和作者积极对接,做好各项支持服务工作,为各卷的修订编撰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的一贯坚守。“非典”时期,为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及时了解预防“非典”的知识,掌握防治“非典”的措施,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编辑和农印厂的工人们不辞辛苦,加班加点,紧急印制了由农业部紧急组织专家编写的《农村防治非典120问》一书,并以最快速度将首批印刷33万册价值200万元的图书无偿赠送到全国各地农村。这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对广大农村做好防治“非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3年,该书荣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2012年,四川汶川发生重大地震灾情,为了避免大的疫情对灾区人民造成二次伤害,中国农业出版社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组织人手紧急策划、利用3天时间出版了《地震灾区人畜共患病防控》系列科普图书和知识挂图,并第一时间内就送到了灾区,为国家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继往开来,生生不息,一代代农业出版人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注入出版社的辉煌,在投身“三农”出版事业中发光发热。
数字出版 创新融合再出发
扫描微信二维码观看微视频,技术大咖“手把手”教你学技术。把可视化的技术放进书本里,架起专家与农民之间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桥梁。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更多农民接受到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近些年,知识服务平台和融媒体出版物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享受到“数字红利”。
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出版社积极响应新时代,谋划新作为,于2013年开启数字化转型升级新篇章,推动产品立体化、渠道多样化、服务终端化、运营精细化,促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了十多个数字出版项目,开辟了农业专业知识服务新模式。
2017年1月,66名智库专家接到了农业出版社颁发的聘书,标志着中国农业出版社“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的正式成立。这是开拓农村图书市场,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新平台。“既要把好的产品生产出来,又要把这些产品及时地送到广大农民手中,打通需求与读者的最后一公里。”智库的成立,将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增强“三农”文化影响力、促进农业发展、引导农民致富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不止于此。中国农业出版社还把触角拓展到了电商销售领域。来自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果树蚕桑工作站的李晓荣收到在网上购买的图书激动地说:“感谢出版社的电话客服,我要找的书全网一手二手都没有货,还是她帮我从责编那里找的,相当感动!”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宜红茶业的苏先生说 :“发票,包装,快递速度都很到位,书的质量也非常好,谢谢!”201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开启天猫旗舰店,目前好评率达100%。网上销售平台不仅拓宽了出版社营销手段,还为广大农民读者提供了便捷服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出版社将继承优良传统,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出版志向和工作取向,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三农’出版的主力军、挑大梁作用,讲好‘三农’故事,做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服务于农业产业行业发展,服务于农民读者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服务于农业农村干部,服务于城乡居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特别是对农业多功能的新需求,在‘出好书、育好人、办强社’上有新的作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林如是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个甲子,只是一个驿站。一代代“三农”出版人身处的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不曾改变的,是为作者作嫁的无悔,为读者服务的无怨。前行是最好的纪念,中国农业出版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不忘初心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