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14:22:2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罗丹 陈春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是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经过长期持续努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果菜茶、肉蛋奶、油棉糖等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吃饭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总体产能不足。虽然,目前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能满足城乡居民需要,但在产能方面仍然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仅大豆和食用油两项,我国每年的进口量已相当于“进口”8亿亩以上当量的耕地产能。其次,产需结构脱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人们对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由于过去我国农业生产供给主要是追求量的增长,于是现在一方面绿色优质的高端农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许多需求漂洋过海,乳制品、高端水果等农产品食品进口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大路货的农产品卖不上价、滞销的情况,却时不时见诸报端。最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为了追求产量增加,农业生产长期采用扩面积、增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投入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令人担忧。数据显示,我国灌溉用水效率、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分别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对调整优化农业供给体系作了部署。
一是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主要作为口粮的水稻和小麦,目前处于产需总体平衡、产略大于需的状态。要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以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为重点,提高优质化、专用化水平。籽粒玉米产大于需,要在2016年调减3000万亩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非优势产区进行调减,实现产需平衡。近年来,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受到市场欢迎,可以适度扩大发展。目前我国草食性畜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饲料供应明显不足,豆粕、鱼粉、饲草等进口量大。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积极推动粮改饲、粮改豆试点,将去产能与增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以规模高效为方向优化养殖结构。生猪生产重在优化布局,着力做好饲料来源、环境容量与产业发展匹配,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的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牛羊等草食性畜牧业要着力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稳步扩大产业规模。奶业重在提振市场信心,着力发展“种养一体化”的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引导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营造良好发展市场环境。水产业发展要着力提高效益,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支持集约化海水养殖、发展海洋牧场及远洋渔业,进一步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及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
三要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依托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向主产区、优势区转移集聚,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强化支持,切实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专业分工、要素集聚、优势明显区域发展格局,让区域特征更加凸显、区域品牌更加响亮,切实把地域土特小品种做成持续成长的大产业,做成助力脱贫致富一方的大产业。
四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分散,简单模仿美国等新大陆国家走大农场规模经营模式行不通。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型的社会化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小规模家庭经营农户同样可以分享规模经营收益。今后要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
以前为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现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农业增产再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既不能欠新账,还要想方设法还旧账,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让农业生产“绿起来”,走内涵式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质量兴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优质安全农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全程管控,促进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治化水平。
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切实提升农业的环境友好水平。要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和产地环境中的残留水平。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让农业成为生态产业。
三是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水资源匮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我国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要看到,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问题仍旧突出。要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形成供水节水并重的水利建设新局面。要在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快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
四是以“退”为“进”,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要以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继续实施轮作休耕,搞好生态修复。要以国土绿化行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等为重点,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把该退的边际产能坚决退下来,把该治理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切实治理到位。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攻总量不足的矛盾,农产品加工少,卖原产品居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对农民收入增长带动有限。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2.2:1,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二到一半左右。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约80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人们对绿色生态的服务需求,对农业农产品个性化、高端化、体验化的需求逐渐彰显。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得好、玩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从需求端对农业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挖掘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供给端看,近些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农业农村电商发展为优化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供给体系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抓住需求端消费升级和供给端技术进步的有利变化,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要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开发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深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这篇大文章,以转化谋出路,向加工要效益,延伸产业链,打造价值链,让生产环节更多留在农村,让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足农文、农旅、农教、农养等产业耦合文章,让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成为城镇居民休憩的新去处,成为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过去,城乡分割发展阶段,农产品进城高度依赖于有限的批销渠道,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往往出现“卖难”或“卖不上价”,农民只获得有限的生产环节收益。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流通新业态,为城乡商品流通创新了渠道、压缩了环节、提升了效率,让农产品买卖方对接更加直接顺畅,也让边际收益更高的农产品定制化生产、直供直销成为可能。除了缩短流通环节,让农民分享流通批销环节收益,“互联网+”带动下的农村地区市场连接性升级,还有利于推动加工、销售更多下移集中到产地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收。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关键要破除物流、冷链、标准分级等方面的瓶颈约束。要着重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需要注意,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能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搞低水平重复、低端产业转移、过剩产能转换那一套。要下大力气建好用好管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园等发展平台,将现代化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走出一条生产要素集约、经营管理现代、利益共享充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推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特色化发展、集聚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问题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协同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调什么、怎么调、调多少,有没有调整到位,关键看市场供求关系,要市场说了算。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盯着市场信号调,跟着市场指挥棒走,决不能越俎代庖搞分任务、下指标、一阵风那一套。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调什么都是大数量,当下要着重关注结构调整的趋同共振问题,多些未雨绸缪,避免陷入多了少少了多的循环怪圈。现代农业生产是一个耕、种、收、贮、运、加、销相互嵌套的复杂体系。调结构表面上是调品种、调布局,背后实际是投入要素结构、资源配置的重新组合。政府要多做一些分散经营户做不到或做得不合算的事情,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补齐社会化服务的短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需要强调的是,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突出绿色优质供给,绝不意味着忽视粮食生产,绝不意味着不再关心基本供给量,决不能搞推倒重来的大范围再平衡。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保障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保险系数宁可打得高一些,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要保护并优化粮食产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粮食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