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9 16:27:4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必须完善乡村治理,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乡村怎么管理历来是关系民心向背、国运兴衰的大事。几千年来,乡村社会一直奉行“皇权不下县”,主要靠乡绅自治,这种秩序直至近代社会被打破,虽然晏阳初、梁漱溟等曾掀起乡村建设运动,但难阻农村衰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何重建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发展广大乡村,重任落在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身上。
从土地改革开始,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作为新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正式拉开帷幕。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全面加强和规范乡村政权建设。1954年11月,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到1957年农村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9.9%。1958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农村逐步建起“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农民从“一盘散沙”中组织起来,凝聚起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合力。
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我国乡村治理也迎来新变化。从1980年2月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尝试村民自治,到1980年6月四川广汉市向阳镇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从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村民自治”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一步步探索前行,广袤田野重新恢复和焕发勃勃生机。
时序更替,万物维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治理真正开始成为一种执政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但却凸显了我们党在社会领域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转变。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大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建设平安乡村等都作出了系列部署。今年1月,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遵循。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搭建起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四梁八柱”,引领广大乡村进入活而有序、活而有力的状态。
我们看到,浙江诸暨“枫桥经验”,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到新时代发展为“党建统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防并举、共建共享”;我们看到,因在1965年兴修水利、改土改田中成为一面旗帜而得名的四川成都郫都区战旗村,近年来不断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跟群众更亲了,党组织成了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正是新中国70年来乡村治理的生动缩影。从中央的决策部署到基层的创新实践,广阔的农村社会迸发出强大活力,呈现出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就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欲致其高,必丰其基。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农村发展稳定,也影响国家治理的高度。良好的乡村秩序,不会凭空而来、从天而降。乡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既是目标要求,也是重要基石和保障。因此,要不断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就要始终不渝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70年来乡村治理的探索与实践告诉我们,凡是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搞得好的村,都有好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党支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支柱力量,是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
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就要不断创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 回顾新中国的历史,乡村治理得以不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从“村社合一”到村民自治,从管理到治理,从单一行政手段到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等等,无不体现了创新的力量。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乡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最核心的一点,是要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共同推动乡村善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70年的“三农”发展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