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特稿

新中国成立70年“三农”发展给我们的启示①

必须端牢饭碗,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

2019-09-25 14:41:4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社编辑部

沃野千里 磅礴伟力

——新中国成立70年“三农”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强势发展的70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飙升到2018年的113580亿元,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318万吨提高到目前的65789万吨。棉花、油料、糖料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2.7倍、12.4倍、41.1倍,肉蛋鱼、果菜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经济的强势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成为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从挤破屋,到住平房,再到上楼房、住别墅;从出村小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柏油马路“村村通”;从信息闭塞到用网络与世界连接;从村头旱厕到卫生厕所......农民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发展的果实。

  这是亿万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的7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长到14617元,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2012年的2068元涨到2018年的4833元,农村医疗、农村养老、普及义务教育托起农民稳稳的幸福。

  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7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良种覆盖率超过97%,互联网成为现代农业新引擎......亮眼的成绩单充分表明,农业农村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这是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70年。从率先砸破“大锅饭”、首创“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上世纪90年代主动“离土离乡”的“民工潮”,到如今带着资本、技术“上山下乡”的“城归潮”,生动的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刷新着农民的思想。他们立于思想解放的潮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勤劳智慧驱动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航船不断前行。

  70年辉煌历程,在中国一望无垠的千里沃野上,升腾起不断促发“三农”前进的磅礴伟力!70年“三农”发展积淀而成的宝贵经验,既有中国特色,也有世界意义。站在新的起点上回眸历史,70年“三农”发展犹如一卷书写在广袤田野上的壮丽史诗,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今日起,本社编辑部将连续刊发《沃野千里 磅礴伟力》系列述评文章,敬请关注。

  

  

必须端牢饭碗,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远观华夏悠悠五千载,多少个封建王朝因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而造成社会动荡、人亡政息;近看20世纪40年代,粮食的极度匮乏造成百姓逃荒要饭、流离失所,成为几代中国人难以忘却的痛苦回忆。

  70年来,我们从饥饿到温饱,从“吃得好”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伟大的历史跨越,铸就了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个个发展奇迹。看数量,我国粮仓的根基日益牢固,粮食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5789万吨,比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了4.8倍;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我国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看质量,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升级,提高了供给体系整体质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带动质量兴粮,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传统成品粮加工行业产值占比下降,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业产值增幅分别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8和10.7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

  70年来,从艾奇逊的“中国人吃饭问题”到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我们用十二连增打破了一个又一个洋预言。中国不仅没有出现严重粮荒,而且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人不但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饭碗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构筑了国家发展稳定的“战略后院”。不管国际上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只有牢牢稳住粮食,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推进我国经济的深度转型、换挡升级;只有牢牢稳住粮食,我们才能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争取时间空间,提供强力支撑。

  粮安天下安,不可等闲看。70年的栉风沐雨,我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科学回答了多了和少了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国内和进口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认识到粮食多了和少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和财政的压力,是战术问题,少了则是社会和整个大局的压力,是战略问题;我们认识到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稳定数量是提升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我们认识到中国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进口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但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我们认识到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调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多的减下去,缺的调上来,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稳住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人拉牛犁”到全面机械化,从“皇粮国税”到种粮补贴,70年的砥砺前行,告诉我们要把手中的饭碗端稳,必须有地种粮、有技种粮、有人种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多年来,我们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完善法律法规抑制耕地面积锐减势头。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6.4亿亩,改变“靠天吃饭”局面。“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教兴粮,粮食单产翻了几番,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好种打中国好粮。如今,播种收割有北斗卫星导航,施肥有测土配方,打药有无人机绿色防控,轻点鼠标就能种田,扫码就能追溯大米的“前世今生”,科技创新为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多年来,我们一方面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另一方面,我们以解决“怎么种地”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调整优化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促进增产又增收。

  一粟一粒,关系国家安危。"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70年的“三农”发展启示我们,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端牢饭碗,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朱梓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