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特稿

看《黄土高天》 回溯改革开放40年中的“一号文件”(二)农民工的故事

2018-11-29 15:46:2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谭智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黄土高天》中,“农民工”群体也是本剧关注的一个重点,从第一代农民工张守信、秦学安,到第三代乡镇企业领头人秦奋,剧中都有所展现,他们的命运起伏与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

  《黄土高天》第一、二集,赵秀娟母女从安徽躲灾来到陕西丰源大队,由于没有介绍信,又给丰源 “添了乱”,一度被村民冠以“盲流”的名头并限制行动。  

  其实“盲流”这个词,更多的是指那个年代,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常住地迁徙到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常住居所的人们。

  从不流动到开始流动,从小规模流动到规模流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一个独特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改革进程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开放”不是对外资开放,而是“城市”向“农村”开放。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推动结构转换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一个市场化改革的过程。

(1988年4月,北京。农民开始成群结队进城打工)

  中国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规模的一半。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向城市迁移的倾向。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较为自由;随着20世纪50年代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计划严格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步恢复并日益趋于活跃。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民工潮”到21世纪初期的“民工荒”,预示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1978—1991年:逐步放开对农民的就业限制

  1、出台“放开搞活”政策。从1984年开始,中央颁布了一系列的放开搞活政策。1983年中央1号文件就提出“要实行集约经营,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到多种经营的广阔天地中去”,如支持和鼓励农民兴办交通运输业,允许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从事长途贩运等。198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1988年,提出按照“东西联合,城乡结合,定点挂钩,长期协作”的原则,组织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力组织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  

(1984年7月5日,徐州耿集乡农民购买汽车从事个体运输)

  2、“民工潮”涌动,出台严格控制“农转非”和“盲流”的政策。1981年10月,中央政策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继续清理来自农村的计划外用工。1990年,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合理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在此过程中,还形成了以暂住证为代表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1989年 海南省暂住证)

  3、相应社会配套政策出台,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1984年10月,国务院明确要求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不包括县城)。

  效果评价:这一时期政策主要靠放开体制外增量来推动就业体制改革,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旧工业压力,政策的鼓励推动了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政策的鼓励也为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剧中人物张守信才得以离开土地,进入镇建筑队成为一名建筑工。虽然没干几天,但开启了张守信坚定不移“走出去”的想法,最后,一步步创办乡镇企业,成为农民企业家。  

(《黄土高天》剧中,张守信离开农村,到城里成为一名建筑工)

  二、1992—1996年 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

  1、出台法律法规,打破城乡壁垒。1993年12月,劳动部印发《劳动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提出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废除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自主用人的用工制度,逐步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限制。

  2、将农业劳动力纳入行政管理范围,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随着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 1994年11月,劳动部发布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使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有序化,为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开辟正常渠道。

  3、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两个户口类型。1993年,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开始由全面改革转向以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解决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案。1996年在新启用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上,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  

  (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家庭户口,简称“家庭户”)

  4、确立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的管理。

  效果评价:由于较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使得这一阶段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了一个高潮期。非农机会的大幅增加,使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在1993年出现绝对数量首次的下降。

  这一点,剧中也有所展现。秦学安为还清债务,带领村民进城包揽工程。同一时期,丰源村土地撂荒问题也进一步显现,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农村,外出务工是一种普遍现象。  

(《黄土高天》剧中,秦学安召集村民进城包揽工程)

  三、1997年-2002年:有序流动和劳动力就近转移

  1、组织就地就近转移,规范劳动力有序流动。自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间,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政府既要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又要兼顾城市下岗工人的利益和缓解农民增收压力,并拉动内需,因此,该阶段的政策取向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强调有序流动和就地就近转移的特点。

  剧中的丰源村药材厂二次创业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启动的,秦学安等丰源村村民结束了进城务工生活,回乡创办药材深加工厂,面向周边村子招聘产业工人,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流的具体展现。  

(《黄土高天》剧中,秦学安召集村民进行丰源村药材厂二次创业)

  2、城市政府的“腾笼换鸟”措施。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各大城市发布的有关劳动力招收或者管理的政策性文件中,几乎都规定了“先城镇,后农村;先非农,后农业;先本市,后外地”到劳动力招用原则。其中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政策,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和权利环境陷入困境。

  效果评价:该阶段,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本财富。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不过,城市也出现了二元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农民工无权进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他们在失业后,没有资格像城市失业工人那样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费,也不能参加社会保障系统。

  四、2003年至今:保障权益和促进公平流动

  1、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合法权益,取消不合理限制。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这一阶段,还以规范建设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为重点,开始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规范活动。

  剧中人物秦学安回村处理村务期间,包工头欠薪逃跑。后来因秦学安救了自己的儿子,良心不安,这才还清了农民工工资。  

(《黄土高天》剧中,秦学安发誓帮农民工找回欠薪)

  2、全面推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加大公共服务力度。2007年3月30日,公安部表示,全国已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效果评价:这一阶段,中国就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外出就业权益得到明显保障。而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证制度安排,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表现在工伤保险参保率较低,医疗和养老保险也存在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逐渐放开,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这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逐渐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2004年起的十年间,中央几乎在每一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对农民工问题作出指示,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工的利益。  

(中共中央多次下发“一号文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城乡共赢,从电视剧《黄土高天》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这一方面的多种呈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在其中跌宕起伏,不失为一次优良的学习机会。

  (作者:谭智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