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0 11:04:3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李锦华
浙江省德清县位于长三角腹地、苏杭的中央,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之一的莫干山就坐落在这里。德清山水好、经济强、农村美、百姓富,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连续四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居浙江省第一位,目前城乡收入比仅为1.66:1,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德清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德清的乡村振兴怎么干?作为一个改革大县,如何以改革撬动乡村振兴?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中人地钱等问题?《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访谈录》近日走进德清县,专访了县委书记王琴英。
做好治、改、统“三篇大文章”
记 者:近年来,德清县认真践行“两山”重要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德清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王书记,在推动乡村发展方面我们德清已做了哪些工作?
王琴英:近年来,我们德清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持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源,以城乡百姓得实惠为落脚点,力促农业增绿、农民增收、农村增美,重点谋划了“三篇大文章”:
一是“治”。做好整治文章,把乡村变成了美丽大花园。按照景区化建设标准,以“建治管”并重,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常态长效管理等工作,绘就了一幅天蓝、地净、水绿、村美的江南画卷。
二是“改”。做好转化文章,把乡村变成了创新创业园。立足各村实际,坚持深化改革、产业发展、主体培育多管齐下,加快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做到了“村村都有产业”“人人都能创业”。转“死产”为“活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地入市”创造了协议出让第一宗、公开竞拍第一槌、集体土地到银行抵押第一单,累计已达180宗、1338.5亩,成交金额3.31亿元,集体收益2.7亿元,惠及农民18余万人;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已按新政实施35批次,共7171亩;出台全国首个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并颁发全国首批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同时,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推出19项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已累计发放贷款7.41亿元。化“叶子”为“票子”。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培育了以裸心谷、法国山居等“洋家乐”为代表的600家中高端低碳民宿,带动近1.5万农村居民增收创富。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58.3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2.7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6.6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68.6万元。变“农民”为“创客”。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民宿学院、农民大学、乡村振兴大讲堂等载体,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让更多农民有了一技之长。目前,全县已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752名,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57家、各类家庭农场370多家。
三是“统”。做好统筹文章,把乡村变成了幸福生活圈。高质量的发展也有力地支撑我们德清人的高质量生活。德清着眼于变城乡二元为城乡一体,重点补齐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落差”和“断档”,有效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玻璃门”“旋转门”。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附着在户籍背后的医保、低保、养老、住房保障等33项城乡差异政策实现全面并轨。全力推进城乡社保制度衔接和整合,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并轨,建立承包土地长期流转的农村居民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5%和99.4%。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三张网”(“水网”“陆网”“天网”)建设,真正让农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坚持自治为基,在全国首创了“乡贤参事会”农村治理模式,获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坚持法治为纲,建立覆盖全县域的“一室四平台”综合治理平台和“一网统管”的全科网格体系。坚持德治为领,在全国首创“公民道德教育馆”,创新推行“百姓设奖奖百姓”的“草根奖”,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
“‘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根管子接到底’,打造美丽乡村2.0版”
记 者:走在德清,碧水环绕,鱼翔浅底,鸟鸣林间,处处皆美景。近年来,德清县不断建设美丽经济,绘制成美丽乡村2.0升级版秀丽画卷,成为又一个倾听“两山”故事的好去处。作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请问德清在打造美丽乡村方面有哪些经验?
王琴英:德清是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美丽乡村2.0版出发地,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我县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坚持高标准建。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升级工程,投入20亿元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建成A级村庄景区32个,其中3A级5个。精心打造了环莫干山异国风情、历史人文、水乡古镇、防风湿地、水梦苕溪等10条美丽乡村景观线,全长352公里,覆盖137个行政村,将美丽盆景串成了美丽风景。坚持下重拳治。全力打好治水治违治气治土治矿生态环境整治组合拳,连续四年获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大禹鼎”,在全国首次农村人居环境普查中位居第一。坚持常态化管。发动小垃圾的大革命,制定全国第一个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地方标准,创新推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两个100%”,入选全国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率达80%。创新实施“一根管子接到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管理上实施县、乡镇、村、农户及企业“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机制。2014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做到了自然村全覆盖,农户受益率达90%以上。
我们的美丽乡村之所以能在全国打响品牌,是因为我们既塑形又铸魂,赋予了“乡村美”更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我们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首先是美在乡风。我们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结合村规民约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把移风易俗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同时,高标准建设了“最乡土”“最融洽”“最重孝”等主题型文化礼堂,积极开展“文化走亲”“乡音党课”等文化活动,实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其次是美在治理。我们在全国首创了“乡贤参事会”基层治理模式,获得了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成功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对乡村治理有效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是美在生活。我理解,“美在生活”,一方面是指城乡均衡,这是基础。我们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交通、住房保障、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六个一体化”全面实现,附着在户籍背后的医保、低保、养老、住房保障等33项城乡差异政策全面并轨。比如,我们对低保补助政策实行城乡并轨,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由360元提高到540元,去年这一标准已经提到了每人每月680元。另一方面也是指高效便捷,这是德清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要求。我们作为全国首个拥有阿里云ET城市大脑的县域,不断延伸“城市大脑”的覆盖范围,加快在全县域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德清,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屏智享生活”的“五个一”目标。这样一来,不光是县城和城镇,每个乡村的老百姓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智慧化、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比如,依托县域医共体统一支付平台,全县所有老百姓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挂号、支付、查询等操作,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感受。
“‘三个始终坚持’,让‘洋家乐’乐农家”
记 者:德清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民宿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裸心堡”“法国山居”“西坡”“莫干山居图”等蜚声中外。作为“洋家乐”发源地,请问德清在支持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琴英:这几年来,我们的“洋家乐”确实发展非常迅速。从2007年诞生第一家“洋家乐”——“裸心乡”,到目前全县各类民宿、精品酒店已达600多家,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更是超过了10亿元。直接或间接帮助近1.5万农村居民增收创富,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农民到民宿上班可以获得工资近5万元,将自己的农房出租,每幢年租金最高可达12万元,而且还可以将农房和宅基地以入股的形式进行投资,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收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58元,城乡收入比降至1.66:1。
深入思考“洋家乐”为什么首先在德清出现并发展迅猛,我们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做到了“三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05年起,就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近年来又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全力护美绿水青山。从而在县域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仍保持了绿水青山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这是我们得以率先发展“洋家乐”的前提所在。二是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03年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按照这张蓝图,我们精心编制出台了西部地区保护与开发控制规划、莫干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民宿旅游项目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持之以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蓝图的引领和规划的坚守中,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因领导的变动而改变方向,“洋家乐”这种高端低碳旅游新业态才得以在德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实现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始终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认为,只有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具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才能彻底解决他们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大力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白纸黑字把宅基地使用权物化下来,真正给民宿业主吃下了“定心丸”,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资兴业、深耕品牌的热情。另一方面,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监管上,严把民宿入口关、管理关,坚决杜绝民宿无序化发展。为此,我们发布出台了全国首个民宿行业地方标准,组建成立“洋家乐”行业协会,制定民宿行业准入和淘汰管理办法,并大力开展无证无照民宿集中整治,实现了民宿经济规范化发展。
“把改革作为激起农村发展活力的突破口”
记 者:作为一个改革大县,德清以开展城乡体制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为契机,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上先行先试,做了诸多有益探索。请问德清是如何集成各项改革优势撬动乡村振兴的?您认为有哪些典型经验或者工作方法值得总结推广?
王琴英:我们德清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改革,应该说是一个善于改革创新的地方。当前,我县就有65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这些改革很多都是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因为,我们基层在推进工作中,确实感受到有很多矛盾需要去解决,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不改革,就只能在原地打转转。而且我们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化,你会不断地去思考,很多方面就会有想去突破的动力,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改革的灵感。德清的改革就是这样一项接着一项、一环扣着一环,可以说是越改革越停不下来,改到最后就发现越改越通、越改越顺。具体到乡村振兴上,全县65项改革试点中有30多项是“农字号”改革,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撬动农村发展活力的突破口,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为引领,把各项改革有机地衔接起来,能整合的整合、能打通的打通、能叠加的叠加,加快推动各项涉农改革由点及面、串点连线、融合共促,从而实现改革集成效应最大化。今年8月,德清作为全国六个县区之一,受邀参加了中农办、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村工作座谈会,我们以改革撬动乡村振兴的做法获得了高度肯定。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不少经验做法在全国层面得到了推广。比如,农村“三块地”改革,最开始我们是全国首批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之一,允许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改革上先行先试。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入市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等多个“全国第一”。基于我们在这项改革上取得的成效,国家又同意我们在土地征收与宅基地改革上进行探索。今年,我们在全国首创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并颁发了全国首批宅基地“三权分置”权证,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最大限度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去年,还被列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效突出县。
再比如,我们的综合医改,就是以老百姓在农村基层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核心,通过整合全县优质医疗资源,组建两个健保集团,让优质的公共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真正能够下沉到基层,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一级的医疗资源,确需转诊的也更方便了。这样一来,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和手术服务都实现了从无到有;老百姓看病、配药也更方便了,村级卫生室药品种类从以前的不足150余种普遍增加到目前的近300种,现在我们的基层首次就诊率达到65%以上,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率达到96%以上,今年还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县区。接下来,随着各项试点的深入推进和叠加耦合,我们还将探索越来越多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可复制、能推广的德清改革。
“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让农村成为资金和人才的集聚地。”
记 者: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有两个关键要素:人和钱。德清是怎么解决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王琴英: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我县西部的仙潭村,原本是个偏僻的小山村,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个连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的穷山沟。然而,这几年在“洋家乐”的带动效应下,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外的经商人员、大学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迅速成为民宿经济的集聚地。目前,这个小山村大大小小民宿有120家,去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每年可为村民带来各类收入近千万元。2017年,当地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4万元,比五年前翻了足足一番,真正实现了“猪棚变金棚、叶子变票子”。其中,村中有一家叫莫梵的民宿,民宿老板以前是我们县城餐馆老板,年收入有30万元。2014年,他回到老家开了第一家民宿,到现在已经开到了第4家,年收入达到了200万元以上。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仙潭村绝对不是个例,目前全村的120多家民宿中,由返乡创业者开办的比例高达80%。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解决“钱”和“人”的问题上,更多是发挥了“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只有我们把农村产业搞活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有活力的地方,农村自然会成为资金和人才的集聚地。当然,我们政府在推动人才和资金向农村集聚的过程中,也是积极主动有为的。比如,围绕“钱”的问题,我们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抵押权贷款试点为契机,创新推行19项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仅今年就新增涉农贷款49.14亿元。再比如,围绕“人”的问题,我们建立完善了农村用人长效机制,研究出台了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打通了各类对农村有用人才的返乡下乡渠道。同时,我们以县农民学院等为培育平台,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0多人、农创客近百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已达3500多人。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
记 者:德清历来是鱼米之乡,水精灵青虾、黑里俏黑鱼、清溪稻米等品牌产品口碑很好。请问在新时代背景下,德清县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王琴英: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明显是“四化”的短板。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四化”就是不完整的,其他“三化”建设也会受到制约和拖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刚才也提到了,我们一直以来始终都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且我们也强烈地感觉到,农业产业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此,我们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有效提升了德清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已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在产业体系上,我们大力推进“农业+深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比如在“农业+深加工”方面,德清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50亿元,年产量占全国10%。在经营体系上,我们更加注重农民经营主体的培育,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涌现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近800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示范户,而且在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们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同时,进一步放大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比如,我们的“德清鱼”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德清在全国率先开展渔业养殖尾水全域治理、渔业养殖水质好的优势,在杭州、上海等市场打响了品牌,即使价格比一般的同类产品贵,仍然供不应求。
“打造‘六个乡村’,高标准高要求推进乡村振兴”
记 者:中央已经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提出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怎样按照中央规划下好德清乡村振兴这盘棋,是否出台了相应的具体规划?对于下一步德清“乡村振兴怎么干”,请您谈谈总体思路和打算。
王琴英: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说我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率先打造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期谋划得比较早、比较深,和县情的结合文章做得比较准、比较实,一旦议定了,就攻坚破难、一抓到底。当前,我们就是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努力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县,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提供些示范和经验。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县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已经有了具体框架。我们主要是围绕落实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提出打造“六个乡村”,分别是“共富乡村、绿美乡村、人文乡村、智慧乡村、活力乡村、善治乡村”。这六个方面可以说全面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但并不等于说方方面面都同等重要,其中还是有主有次、有本质有现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0家,建成集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农事体验、生活研修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5个,乡村旅游收入和渔业产值均突破50亿元。另一方面,让百姓得实惠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共富乡村”放在“六个乡村”的第一位。因此,我们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00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以上。
当然,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党的领导是根本。我们经常讲,“书记有思路,村民有出路”,归根到底,基层党组织是各项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选好配强推进乡村振兴的“当家人”,充分利用村级班子的基层发动与组织功能,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真正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要自己带头干、发动全员干、机制保障干”
记 者:一号文件提出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在您看来,这个“一线总指挥”是个什么角色,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琴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农”问题,而是结构转型和农村转型“双重”转型的重大课题,所谓“结构转型”,主要是指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的过程;所谓“农村转型”,主要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来促进农业多样化、商业化、非农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过程。这确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凭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就能干得了的,我们看国际上经历乡村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都重视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和农民各自优势和作用。县一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县委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了县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在我看来,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一是要自己带头干。当好“一线总指挥”不仅要研究部署好,更要亲自抓、带头干,成为一名合格的“施工队长”。比如,在今年浙江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中,我先后调研了12个镇(街道)、走遍了全县140多个行政村,带头联系经济薄弱村,示范引领全县各级干部把党管“三农”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要发动全员干。“一线总指挥”做得成不成功,不在于自己的本领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把广大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出来。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多次召开部署会、推进会,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营造了“三级书记抓振兴、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浓厚氛围。同时,我们还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配置到乡村振兴工作一线,出台了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兼职取酬、离岗创业创新等激励政策。三是要机制保障干。作为县委书记,一定要尽可能地为大家创造干事创业的条件。从我的角度来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来为大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保障。比如,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干、实事求是干,我们持续完善了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坚定不移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在全县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氛围。再比如,我们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出台用地、人才、资金等各项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其中,在土地政策上,我们每年将计划用地指标的10%用于“三农”,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保障政策上,我们每年将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三农”,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