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村里开进送餐车 老人吃上热乎饭

2018-03-26 10:12:54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开饭啦,二姑奶奶,出来打饭喽!”冒着热乎气儿的饭菜,带着热乎劲儿的招呼,让人香在嘴里,暖在心里。从今年3月初开始,怀柔区汤河口镇许营村老年幸福驿站为偏远自然村——北台村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此举解决了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真真正正把好事办到了百姓家门口,办到了百姓心坎上。

  一村方便一村愁

  汤河口镇位于怀柔北部深山区,距离怀柔城区50公里,面积宽广,人员分散,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各行政村老龄化不断加重,“留守老人”成为山区农村的又一社会难题。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老人周边服务问题,汤河口镇筹划建设“幸福晚年驿站”,选取了具有山区典型特色的6个村委会,包括大黄塘村、东黄梁村、大榆树村、新地村、许营村和二号沟门村。

  目前,新地村、大黄塘村、大榆树村、许营村已经相继投入使用,每日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和活动、休息场所,以此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些驿站均设有棋牌室、图书室、休息室,有标准床位5至20张不等,新地村、许营村、大黄塘村、东黄梁村还设有单独的洗浴室,65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以到驿站就餐,各村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每人收取3至5元的就餐费,而低保户、五保户、重残人员则全天免费用餐。

  得益于老年驿站的建设,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不出村就吃上了可口的饭菜,享受到了更为周到的服务。但是,对于一些偏远山区,尤其是散落的自然村,受到客观因素影响,老年驿站的服务半径鞭长莫及,正如有些老人感慨,这老年驿站建得好,可我腿脚不方便,从家到这儿来得走好半天,农村山里天短,冬天出门时太阳还没出来呢,冷飕飕的,要是赶上下雨下雪,可就真去不了了。而许营村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去年10月,该镇许营村老年幸福驿站建成。300多平方米的幸福驿站,建有厨房、餐厅、医疗室、淋浴室等基础服务设施,优先聘用村里低收入户作为工作人员,主要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60岁以上的低保户、五保户、重残户可以免费用餐。今年初,驿站正式面向本村和北台村有需求的百姓开放。对于本村老人来说,村里建起的这个驿站,既方便又省事。出家门,遛个弯儿就到。可对于三里地之外的北台村老人来说,特别是上了岁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来说,就有些费劲儿。

  “北台村是许营村的一个自然村,两村相距3里多地,腿脚好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来一趟也得四十多分钟,吃完饭再返回去,又得个把小时。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更不用说了。”许营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清说。挺好的驿站,却存在着一村方便一村愁的窘境。如何破解,让好事兼顾两村,让驿站惠及更多百姓,特别是北台村的百姓,许营村两委班子想了个妙招儿:送饭进村。

  在充分征求北台村百姓意见、全面梳理需求的基础上,送餐车开始进村服务。“我公公、婆婆都在北台村住,全都70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原来吃饭都是儿女操持,赶上儿女实在有事回不去,老两口儿就凑合。现在好了,吃饭这事不用操心了,吃得也可口,特别是送饭到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好些老人都夸这饭菜比家里做得还顺口儿。”许营村村民邢国霞感慨地说。

  一日三餐,基本不重样,每周炖回肉,每餐荤素搭配。正因如此,也才有了饭菜比家里做的可口的印象。和邢国霞一样,北台村曹月丽也拍手叫好:“我老公公89了,以前饭都是我们给做,现在不用了。我们也能得空外出了。”送饭进村,让老年幸福驿站的作用得到了延伸,也把实实在在的便利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就此,一村方便一村愁的问题迎刃而解。

  村里开进送餐车

  “家里就我们老两口儿,一天两顿饭,经常是凑合凑合就得了。”北台村一位老大爷的话,道出了村里老人吃饭的常态。北台村老人不少,加之近些年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创业、打工、谋生计,老人们的生活也随之遇到了一些难题,其中就包括一日三餐。

  送饭进村,正好把问题解决了。经过一番细致准备,一辆“送餐车”就此诞生。“我们改装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加装了固定保温桶的架子,安排专人送餐上门。天冷的时候还会在保温桶上加盖一层棉被,这样就能让偏远自然村的老人们也吃上了热乎的营养餐。”许营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清说。

  3月10日,是送餐车第一次开进北台村的日子。下午4点左右,负责送餐的冯肖东准时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刘长梅家门口,冲着院里喊道:“开饭啦,二姑奶奶,出来打饭喽!”“来了,来了。”随着颤巍巍的回应,老太太乐呵呵地走出了家门。冯肖东很快从三轮车的保温桶里给老人盛好了饭菜。老人端着热乎乎的饭菜,高兴得合不拢嘴。

  打这儿以后,这辆送餐车也成了北台村的一道新风景。“我今年90岁了,平时就自个儿在家,做一锅饭吃好几顿,经常凑合。自打有了送餐车,每顿都三菜一汤,饭也软乎,早饭还搭配着鸡蛋、牛奶,还给送到家门口。要说啊,还是咱们村干部这事想得周到、办得实在。”北台村民王玉珍感激地说。王玉珍老人快90岁了,家里就她一个老人,儿子也60多岁了,以前,和许多农村老人一样,经常是做一顿吃一天。“赶上村里农活儿多,儿子要下地时,老太太多半是凑合,蒸点儿米饭,熬一个白菜粉条之类的,一吃就是一天。”邢国霞介绍,“现在好了,饭送到家门口儿,不仅热乎,还样儿多,老人喜欢吃,营养也能跟上了。”

  和王玉珍老人一样,北台村还有不少老人对送餐进村这事叫好。村里的祁朱山和许万英老两口儿,都快90了,子女多在外边工作,老两口儿吃剩饭是常有的事儿,自从家门口能打饭了,老两口儿基本不吃剩饭了。

  这活儿咱得干好

  装车,上路,转村。提起北台村这辆送餐车,不能不说的就是“司机”冯肖东。一辆改装后的电动三轮儿,车上放着几个大保温桶,对于这样一个差事,冯肖东特别认真。

  “从许营村开到北台村,半个小时,转村挨家挨户送一个小时。”从3月10日第一天开始送餐,冯肖东越干越起劲儿、越干越有门道。“村里人咱基本都熟识,第一回送,到了谁家门口,一喊就得。这些天,老人们也都摸着我的点儿了,喊都不用,差不多都能估摸着点儿在家门口等着了。”冯肖东说。

  “肖东,又送饭去啊,好样的!”“回去时候慢点儿骑啊,别着急。”每回,打过饭菜的北台村老人或者老人家属,都要不时地嘱咐冯肖东几句。热乎饭菜,暖了北台村老人的心;贴心的话,也让冯肖东感觉到了干这活儿的意义。每回,瞅着老人们打了饭菜的高兴劲儿,看着他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感谢,冯肖东就感觉这事干得值,得坚持。每天早上9点,下午4点,他准时送餐到村,把热气腾腾的饭菜挨家挨户送到地儿。3月,天还很冷,为了给饭菜保温,冯肖东不仅腿上使劲儿蹬,他还给保温桶穿上“棉衣”。“甭管是第一家,还是最后一户,咱得让父老乡亲都能吃上热乎饭。”冯肖东说。

  可口热乎的饭菜,让村里老人吃得高兴;接地气的服务,更让村里百姓暖在心里。“我们现在就琢磨着怎么把驿站办得更好,怎么让村里老人的餐桌再丰富点儿。这些老人在这儿过一辈子了,到老了,我们得让他们觉得有靠头儿、心里暖和!”王爱清书记说。

  钟勇辉/文  马倩倩/摄

  农村建老年驿站,服务的根儿是百姓,惠及的主体是农村老人。因地施策、因村施策、因人施策,才能真正把好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由此,怀柔区汤河口镇许营村老年幸福驿站送餐到自然村,送餐到百姓家门口的做法值得借鉴。针对一些多山的地域,特别是针对一个行政村下属多个小而分散的自然村的情况,采取这样上门服务、上门送温暖的举措,无疑是件让老百姓称道的暖心实事,也实现了把助老好事办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目标。

  ——编后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