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6 10:30: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前些天笔者参观了中部省份的一个村庄。老支书带着村里人奋斗20多年,实现了一个愿望: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村里楼房一栋接一栋盖起一大片,3000多“原住民”都“上楼”住进了单元房。与此相对的是,不远处一片荒废的老屋。那是村里人刚刚走上温饱时盖的房子,记录着村庄过往的历史。
望着那些灰瓦白墙的“老”房子,笔者心中突然生出一个问题:乡村振兴,是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还是让农民过上“新生活”?
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曾是一大批农民的向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建设总是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前进。客观地说,城镇有很多值得农村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设施改造、基层社区管理等方面。但是,农村发展的目标一定不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造出“城市一样的生活”。
比如,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熟悉乡间的院子。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农民习惯在房前屋后留出一个院子。在农耕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院子的功能不断丰富,而且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田园生活中最富情感内涵的载体。而在城市生活中,居住密度加大了,居民很难体会到“院子”带来的舒适方便。
其实,在农村生活中有许多渗透于建筑细节和乡村肌理的内容。乡村本身是一个社区单元,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主体。我们建设新农村,让乡村美起来,就得留住这种蕴含着精神文化的东西。如果把“城里的生活”简单地复制到农村,让农民也蜷缩在林立的楼房里,而不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这大概并不是农民想要的新生活。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笔者认为,振兴乡村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都应该落在农村和农民那里,所有的努力都应是为了让农民过上新生活。这种“新生活”的参照物当然有城市生活的内容,但绝不是城市生活的简单“翻版”。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立足于不同的农村实际,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自身特有的内容。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当然要借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做法,但更应该充分考虑农民的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保留和体现乡土特色。
“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不能成为单一目标。让农村千姿百态,农民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城乡才能都美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