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0 11:27:07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王宏伟,吕雪莉,王金金
在蔚蓝色的青海湖里,生长着一种特有的珍稀鱼类——青海湖裸鲤。近十多年来,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这一条鱼的兴衰,既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无疑成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人工救护
隆冬季节,高原上滴水成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里温暖如春,无数条两寸来长的灰黄色小鱼在水池里欢快地游动。
记者了解到,这些鱼苗共有约500万尾,是2017年裸鲤洄游时采集培育的。再过5个月,又到今年的洄游季,它们将被放归自然,回到母亲湖青海湖的怀抱。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介绍说,每年洄游季,技术人员都会采集裸鲤亲本,进行人工采卵受精、孵化,然后将身长1.5厘米左右的鱼苗运回至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进行培育,经过一年的育种培育,身长7.4厘米以上并经过检验、检疫和专业鉴证的鱼苗会被运回到原河道进行放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水体。而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和主要鱼类资源,是青海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经过千万年的生存演变,成为一种体长侧扁、无须无鳞的鲤鱼。高原苦寒的生长环境使其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公斤,且繁殖能力较低。但是肉质极其鲜美丰腴,营养丰富。作为青海特产名扬四海,游客凡到青海无不以品食湟鱼为快。上世纪60年代,作为“救命鱼”,一度是家庭、食堂的主菜,遭到疯狂捕捞。到改革开放初期又成为商品经济的杰出代表,盗捕肆虐。
生态保护
据监测,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为2592吨,仅占原始资源量的0.81%。2004年,青海湖裸鲤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长王海说,为保护湟鱼,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青海省先后五次实施“封湖育鱼”,于2002年开始实施了严格的“零捕捞”措施,加大对盗猎分子的打击力度。同时,展开了对裸鲤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探索。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人工增殖放流技术实施至今,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累计向青海湖放流9497万多尾裸鲤鱼苗。
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评估结果,增殖放流对青海湖渔业资源恢复的贡献率高达23%。
近年来,青海省还投入巨资对青海湖流域实施了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长期的保护,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王海说。
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近年来持续扩大,水位不断回升,湿地增多了,沙地减少了,裸鲤资源总量提升到8万吨,15年间增长了30倍,青海湖也迎来了更多的水鸟前来繁衍栖息……
群众呵护
“用‘万鸟云集、鱼翔浅底’来形容青海湖的生态胜景一点都不过分。去年8月初,我带客人去青海湖151景区码头,在路边就能看到湖有很多鱼在浅水里游动,感觉都快上岸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事旅游工作的小林告诉记者。
每年6月初湟鱼洄游季,“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场景不断上演。“特别是去年洄游季,满河都是逆流而上的鱼,鱼太多了,有些都被挤到了河岸上。”从小居住在青海湖边的李一帆说,“从小到大,我都没见过像去年那么壮观的洄游场景,湟鱼数量明显在增加。”
湟鱼资源量的回升还得益于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每到裸鲤洄游季都会有一群手持铁锨、“装备齐全”的人在洄游路上帮助裸鲤洄游产卵,他们是沿湖百姓自发组建的“海滨藏地应急救援队”。
担任队长的李一帆每年洄游季都会带着队员巡湖。谁又能想到,这个投身环保事业的救援队队长,昔日竟是位打鱼能手。他的外公在60年代是村里的打鱼队队长,青海湖沿岸十多个村庄都曾靠打鱼为生……
王海说,曾经鱼救人,如今人救鱼。裸鲤资源的及时救护,有效维护了青海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一条鱼的命运转变,也代表了广大青海人民生态理念的成熟与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