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功德巷里话功德

2018-01-05 10:18:38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李长坤用嘴叼着笔,帮光荣院检修内部网络。  

  志愿者定期活动,为宣传栏做保洁。  

  刘宗涵老人(右)现在遛弯儿时也要让老伴儿带上扫帚。  

  ▶志愿者来陪光荣院老人聊天。

  在延庆,有条名叫功德巷的小巷。小巷并非徒有其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功德巷的美名“添砖加瓦”。

  功德巷,位于延庆城区南,上世纪80年代形成。1982年,延庆光荣院在此落成,该院赡养着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和革命烈士家属,建院至今,已接收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老英雄239人。他们为革命立下不朽功勋,在人民心目中德高望重,故1988年该条街被命名为功德巷。

  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夏富荣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张万春……小巷的很多人,都曾听过光荣院里的老人讲战斗故事。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故事熏陶下,小巷里的住户也都带有正直、善良、自强的品德。

  家住功德巷17号的刘宗涵老人,义务清扫街巷近30年。刘宗涵是位“老民政”,一上班干的就是服务群众的事儿。久而久之,为大家服务成为他的习惯。1989年,他离休搬进了功德巷。当时的功德巷还没有整修,看着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路面,刘宗涵拿起了扫帚。从此,清扫功德巷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功课。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他义务清扫街巷的习惯从未改变,光扫帚就用坏了几百把!如今,年逾九旬的他,虽已步履蹒跚,却仍旧每天惦记着街巷卫生,外出散步时,必须让老伴儿带上一把扫帚。在老人的带动下,街坊邻居除了清扫自家门前的空地儿,也会主动把小巷里里外外清扫干净。

  “至诚谓功,至善谓德,是谓功德。”在功德巷里,这种温暖在一代又一代传承着。1982年出生的李长坤,从小患先天性关节挛缩,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也未能医治,从小便没能拥有一双像常人那般健康的手臂。不过,这个残酷的现实,并未影响他开朗、善良性格的养成。他不仅考取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扎实学习专业知识,还自学了计算机维修等技能。如今,在千家店镇政府工作的他,专门负责电脑、网络、监控设备维修管护。趁着休息时间,他还会到家门口的光荣院去帮忙检修电脑,但凡有他能帮上忙的,都是随叫随到。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功德巷里,甚至有些司空见惯。如今,小巷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延庆区文明办挖掘“北平以北”的抗战故事和光荣院英雄们的战斗故事,在粉刷一新的墙体上绘制了“功德墙”,使红色文化故事在小巷内得到了传承。小巷还设立了街巷长,成立了小巷管家管委会,组建了由20名队员组成的“功德”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是小巷和附近的百姓,他们长期为光荣院的老英雄和街巷里的老人提供养老助残服务,在颂扬先辈优秀品格的同时,讲述着新时代里的功德故事。  本报记者 刘菲菲/文 张立朝/摄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