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乡文化员马惠莲的73本工作笔记——

记下村民自信的笑脸

2017-12-12 08:42: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方敏,蓝晨

 

  马惠莲在翻阅记事本。

  本报记者 方 敏摄

  马姐退休了,同事们挤在办公室里为她送别,场面一度伤感。

  爱闹腾的年轻人则凑过来,嬉闹道:办公室里都“藏”了些什么“宝贝”?

  马姐打开书柜,小心地捧出一沓一沓的记事本:“就是这些。”仔细数,竟有73本,因年代久远,有些泛黄。

  马姐名叫马惠莲,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石佛乡文化站原站长,在乡镇文化站工作了34年。翻看着记事本,她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

  30多年前,村里办文化活动很难,排节目常找不到人

  34年前,乡文化员都忙些啥?

  “今天走访了十多户,两名村民终于同意参加合唱了……”1984年9月,22岁的马惠莲成为当时马叶乡的文化员。看着当年稚嫩的笔记,她笑得眼睛眯成条线:“那时我做文化员,主要工作是教村民唱歌。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好,乡里有合唱团是很了不起的事。”

  没接受过专业培训,马姐就自学。如何识别乐谱中的休止符、换气符、延长符,她把这些符号和注解都抄在记事本上,时常拿出来查一查。

  “30多年前,村里要办文化活动很难。诗朗诵,歌伴舞,都是小范围举行,一个乡的年轻人一年搞一两次大型活动就不得了。”1990年,马姐在乡里找了7个人,准备自编自演歌伴舞《血染的风采》,可村民们都借口要干农活。最后,一个节目排下来,换了6个人。

  1990年初,马姐调任当时的塔石区石佛乡文化员,又承担起另一项工作——文物保护。在一本封面写着“1990”字样的记事本中,马姐用钢笔画满了各式各样瓶瓶罐罐。

  当年她负责的区域是石佛乡三门源村,每逢下乡,马姐总不忘随身带着笔记本,遇到疑似文物的图案就记下,汇总后再上报县文保部门。“这种形状是汉碗,这是东晋时期的,这边有褐色斑点网纹的也是……”马姐边看边向记者解释图形的含义: “可别小看小本子,这可是一本寻找文物古迹的‘字典’呢。现在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明代状元石就是这样发现的。”

  8年前,因为村民爱看节目,村里花钱请外援助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姐记事本里记录的东西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排舞、婺剧演出……

  拿出一本2009年的工作笔记,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正月十五,西金源村文化礼堂开堂仪式,共有节目8个,其中乡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节目共4个,邀请外援节目3个,本村村民节目1个。

  “那时候,村里拿不出像样的节目,但大家都爱看,于是花钱请‘外援’来助兴。”马姐笑道:“最开始,文化员只负责简单地教歌舞。到后来,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员也就越来越忙。”

  政府部门也逐步加大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2013年后,县里陆续建起文化礼堂,作为文化员需要记的东西多,因此一年就会用完好几本记事本。

  “你瞧,2015年就用完了3本。”马姐说:“这一年,县里腾出原财政所大楼,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回购了原来准备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幼儿园,腾出干部宿舍,建起了15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县里财政困难,就通过改建、置换、扩建、租赁等方式盘活资源,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这一年,龙游县15个乡镇(街道)也都建成了“有机构、有站所、有编制、有职级、有经费、有队伍、有活动”的“七有”综合文化站,龙游成为浙江省首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重点县。这是龙游所处的浙江省衢州市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衢州把文化站整改和提升列入市文化体制改革重点突破项目,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截至2016年12月底,衢州建成630个文化礼堂,100个乡镇(街道)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面积达到9.4万平方米,其中文化活动用房面积7.988万平方米;同时实现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由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达1807支,参加文艺活动60万人次,直接受惠群众90万人次。

  “市里、县里越来越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但成果也看得见——村民们的素质不断提高。”谈起文化工作,马姐总是滔滔不绝。

  这两年,村民自己编排表演,成了文化活动的主角

  这两年,马姐记事本里的内容又变了。

  2016年的本子里记载道:2月23日,石佛乡石佛村文化礼堂落成仪式共有节目18个,包括舞蹈、婺剧、独唱、三句半、二胡独奏、排舞表演等。18个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

  “现在的村民不得了。大家都自己上阵办文艺节目,也不需要外援。这种出自草根、贴近村民的节目,让村民们觉得更亲切。”马姐回忆,当天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所有节目表演结束后不少村民还毛遂自荐登台表演,原计划2个小时结束的活动,最后延迟了1个小时。

  从最初的无人搭理,到请外援来助兴,再到现在自己上台,石佛乡的文化生活变化为何这么大?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有时间了,大家更看重精神文化生活了。”马姐说:“如今,村村有排舞队、腰鼓队、合唱团,村里一有活动,一两天报名就能报满。有的文艺队还走进了县里的大舞台,村民们都越来越自信!”

  如今,马姐退休了。她本想着可以休息了,前段时间又打消了这一念头。“我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后,心里很是激动,感觉歇不得!”马姐说。

  “瞧,报告里提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马姐感慨:“我干了30多年的文化工作,如今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以往还要好,正是我继续发光发热的时候,我要争取退休不退岗。”

  最近,马姐接到一个村支部书记的电话,说省里有个关于文体项目专项汇报会在杭州召开,村里有个5人足球项目需要现场汇报。“他说他有点怯场,到时候我代他去汇报。”马姐自信地说:“村里人踢足球的事,我熟!”

  “做这些事,我也得带着记事本。”说完,马姐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2日 12 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