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11:29:4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何亮是湖南益阳市南县有名的“种粮大户”,选种是他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决策。用过不少种子的他今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型稻种“迷住了”。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是这种“巨型稻”的发明人,方圆百里的农民多闻其名。但听说“夏博士”种出2米多高的水稻,稻田像小森林一样,他们还是不敢相信。
好奇的人们几乎踏破了长沙县金井镇“巨型稻”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示范综合基地的“门槛”。眼前的30亩稻田让人仿佛置身“巨人国”:它们的根系能深入30厘米的土层,是普通杂交水稻根系深度的3倍。这使得如指头粗细的稻茎最高能长到2.2米,而且格外坚挺,即使在狂风中也不会轻易倒伏。
由于植株巨大,它们的种植密度相比普通水稻疏朗不少。在这片“森林”里,稻秆里泥鳅穿梭,盛夏时分稻丛间有蛙声唱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说,这代表了中国亚热带地区农业典型的“种植+养殖”模式。
据介绍,“巨型稻”通过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了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巨大提升。以它为“父本”,中国科学家筛选、培育出了较为高产的杂交新稻种,并试种在湖南、广东、海南等亚热带农作区,均取得了成功,单季产量可超过每亩800千克。
巨大的生物量为未来的高产量带来了可能,更难得的是,它还保持了良好口感。吴金水说,现有水稻品种在个体产量上已经接近了植物生物学家认为的“极限”,“巨型稻为中国水稻生产的提质增效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目前,夏新界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试验,正在不断调整养殖动物投放数量和种类。他的设想是:在稻田里创造一个更加平衡的生物圈小循环,水稻为动物提供养料和微生物,而动物的排泄物又反过来供养水稻,最终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
何亮想得很周全,除了种养的收入,稻子成熟时,“巨型稻”田的景色还能吸引城里人来旅游,全程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还能给农产品提升“附加值”。
但是,也有人质疑“巨型稻”是否会损耗地力?没有养殖系统的支持,会不会更依赖大剂量的化肥?对此,吴金水回应说:“虽然它们所需养分确实比普通水稻要高,但实际上,发达的根系会让其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大大提升,因此两者对化肥的消耗基本是一样的。”
何亮希望“巨型稻”尽快通过检测、审定。夏新界把这些需求细心地记录在一个本子里,“每到这时候,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他说,科学研究结果再好,归根结底还要让农民“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