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归去来兮 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乡土中国转型升级

2017-10-12 16:47:09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武俊杰

  活了,火了!看返乡经济如何激活新农村

  编者按: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汹涌澎湃,400多万农民工如今“归去来兮”,新的创业传奇书写在广袤大地上。告别都市,回到田园,开拓蓝海,深耕桑梓,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正不断推动乡土中国转型升级。

  返乡创业,日益刷新农村经济地理。曾经,“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如今,不少地方已开始出现可喜的变化:农业可以很现代,农村不单有农业,农民不输城里人……返乡农民工播撒新经济的火种,创造新业态的“玩法”,一个个充满创意的项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一个个原本落后的村镇崛起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创业高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地筑梦乡土的涓涓溪流正不断汇聚,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巨流河。

  返乡创业,不断改善农村社会治理。追求美丽乡愁,渴望诗意栖居,薪传文明之火,需要基层善治。当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慰藉了“干渴”的农村社会,各种改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农民工不用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不再望穿双眼,家庭裂痕得以弥合,空心村现象得到缓解。蓬勃生长的创业力量,让外来资源开始反哺农村社会,更开放的视野、更现代的治理观念借由返乡农民工在乡土社会生根、萌芽。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村强则中国强。农民工返乡创业,让自己变富,也让家乡变美。过去,从包产到户到进城打工,“泥腿子”变打工族;今天,从落脚城市到返乡创业,“漂一代”变“农创客”。无论其中尚存几许困惑、几多难点,返乡创业农民工改变农村面貌的点点滴滴都值得鼓与呼,因为他们足音正健,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昭示着奋进的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长期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去年在贵州遵义市汇川区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今年的论坛也即将召开。近期,半月谈编辑部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合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了深入调研。研究会及其联系的专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观点和思想,本刊记者采访到许多鲜活的素材,融会成本期半月专题。从中,读者们可以一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势及由此带来的乡村之变。

  他们带回新观念的火种

  ——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村转型升级(之一)

  半月谈记者 双瑞 沈洋 李平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千古名句今天有了新注解。随着中国经济迈入转型期,越来越多获得技术、经验和资金积累的农民工瞄准久被忽视的山水林田湖等农业资源,重新发现农村的价值和魅力,新观念与新资源碰撞、对接,释放巨大创业动能,提速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重估农村资源价值

  9月,农庄里绿油油的稻田开始露出微黄的颜色,螃蟹在水稻间游弋。每隔几米,地头就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城里的企业名或人名。再过不久,都市人将带着亲朋好友到这里收割稻谷、抓螃蟹。

  “在外跑了十几年,到头来发现,咱祖祖辈辈种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宝贝。”农庄负责人、河南省原阳县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俊海感慨,老一辈土里刨食,新农人土里刨金。

  这家合作社主打产品“水牛稻”是畅销的有机大米品牌。“城市人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喜欢田园风光,定制化、体验式的种植模式很受欢迎。”“水牛稻”打开销路后,赵俊海敏锐意识到,土地还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合作社适时推出“都市一亩三分地”项目。

  该项目土地由农庄托管,认购者可以随时耕种、休闲游,并获得土地上产出的有机大米、石磨面粉、时令蔬菜、稻田蟹等。如今,立体种养、生态旅游等配套项目也在铺开。光“稻田养蟹”,每亩收入就达16000元以上,高出普通水稻种植6至7倍。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业经营方式的优化、农业效益的提高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也带动了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凋敝乡村的复兴。”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曾业松表示,中国20亿亩基本农田,80亿亩山地、林地和草地,给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潜能。返乡农民工,将是激发这些资源价值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员崔传义指出,目前返乡创业发展的农业,主要是有市场前景、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农业,如优质畜禽养殖、蔬果花卉、山林特产等。不同于以往,当前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扩大了农业内涵,从重数量到重品质、重安全、重效益,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是绿色农业的商品化、工业化。

  更新农村产业业态

  长期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崔传义等专家表示,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了镇村产业多元发展,助力后发展地区摆脱片面发展城市工业、拼资源、高污染的老路。他们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三产融合的农游一体化等服务产业,成为新市场、新产品、新业态的开拓者。

  花海、玫瑰谷体验区、玫瑰DIY采摘区、温室观光体验……在“花木之乡”河南省获嘉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张彦超正着力打造花木、旅游、娱乐、住宿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奇幻玫瑰庄园。

  “利润不能光从苗木来,换个思路就能大大提高附加值。”打工多年的张彦超现今流转了1030亩地,建造了拥有自动扦插流水线、全光照自动喷雾的智能化大棚,根据客户订单进行针对性培育……由于品种好、科技含量高,苗木价格高出普通月季苗几十倍。

  科技创新是农村新业态的基础,日益为返乡农民工重视。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闽榕说,科技变革对农村创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将助力智慧农村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也增加了不少产业的“爆发点”,成为一些返乡创业者的“最爱”。

  “75后”张荣相是江西省奉新县仰山乡农民,在北京摸爬滚打多年后,最终投身乐器产业。2012年,他回老家用山区毛竹加工竹板、架子鼓鼓槌等乐器,使原竹的销售附加值提高近10倍。

  把小乐器做成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的大产业后,张荣相还不满足。在地处深山的老家西源村,他盘下老乡们废弃的旧房,建了一处2800余平方米的“节节高音乐生活馆”。馆内设有乐器展厅、演奏厅和休闲养生服务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体验。

  “创意将占据创新的制高点。”李闽榕指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应是趋势。在一些地方,文化创意小镇、科技小镇等逐渐成形,返乡创业正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点燃农村创业热情

  在返乡农民工肖璋瑛带动下,江西吉安县葡萄种植总面积达5万余亩,种植户3800余户,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2.5亿元,葡萄产业成为当地新崛起的“绿色银行”。

  河南原阳的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则通过土地托管的形式,带动周边20多个村庄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再也不用操心稻米价格和销路问题了。”最早托管土地的尹庄村支部书记尹庆修说,全村土地全部托管,村民只需按照要求做好管理就行,每亩地还可以节约成本200多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苏宏文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发展动力弱化、增速减缓的新常态,过去几十年间涌入城市的农民工,部分开始返回中西部后发展地区创业。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资源潜力显现、土地流转更便捷等因素,也为他们创业提供了更大空间。

  今年1至8月,仅河南省新乡市,返乡创业农民工就达8835人,比2016年新增2534人,创办企业275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带动31069人就业。

  “回来创业的人数增长很快,而且创业项目跟本地优势结合得比较好。”新乡市劳务输出服务局局长张振河介绍,返乡创业者有很强的开放性,对社会萌生的新需求很敏锐,也善于利用沿海地区先进技术对本地传统技艺进行再创新。

  苏宏文说,农民工返乡创业升级,既是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也是农民工的自主选择。他们在城市打工获得人力资本优势、资金优势,加上家乡的资源人脉优势,再同市场需求对接,形成充满活力的众多民营小微企业和农业新经营主体,点燃了农村创业创新的热情。

  “这支生力军将为农村带来新的活力,成为解决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突破口。”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新力表示,他们创造的新业态、新模式,在农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示范效应。

  重塑乡土社会,再燃希望之火

  ——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村转型升级(之二)

  半月谈记者 沈洋 李平 双瑞 李天启

  如今,农民工返乡创业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城市带回见识、技术、资金的农民工,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版图,也在重塑乡土社会,再造乡土文明。

  人回来了,村庄又活了过来

  “时隔20多年,今年春节村里又唱起了花灯戏。”王祥吉说,大伙可高兴了,在舞台上一直唱,不肯下来。

  今年46岁的王祥吉是贵州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唱花灯戏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过去数十年间由于村民大量外出,花灯戏一直唱不起来。

  板桥镇党委书记彭正伟说,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豆腐干和编藤产业等三大产业,近年来600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仅兴办乡村民宿就有500多家。

  人回来了,乡村就恢复了生气。王祥吉说,花灯戏一唱又像回到了小时候。“表面上是唱戏,实际上是找回乡村的精气神。”

  事实上,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县域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已经带来了挑战。“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为农村源源不断输入活力,带回希望。”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闽榕说。

  江西奉新县仰山乡地处山区,那些已过中年的村民不愿外出务工,在家又没活干,天天端坐在麻将桌上,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稳定因素。

  5年前,“北漂”张荣相回到仰山变身为竹制乐器行家。今年,他又瞄准新目标,努力把仰山打造成“音乐小镇”。张荣相到村民家登门拜访,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厂里上班。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更重要的是有了稳定工作之后,麻将桌渐渐地少了,社会风气正了。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使自己完成了从农民工到企业家的蜕变,更能有效缓解农村空心化、三留守等社会问题,促进农民家庭幸福和农村社会稳定。

  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曾业松认为,返乡创业给农民工提供了新的选择,农民工有了新的希望。特别是对青年农民工而言,返乡创业拓宽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为他们定位了新的价值导向。

  对接现代理念,刷新乡村“三观”

  “三江人世世代代、家家户户做腌菜,加工手艺让我们很骄傲。”2016年,在北上广闯荡了15年的袁祥云返回家乡江西省南昌县三江镇后万村搞起了家乡的腌菜。

  袁祥云的公司成立科研中心,聘请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专家开展技术研究。“给他们的菜不能打农药。”为袁祥云公司供菜的村民李少方说。袁祥云公司的腌菜制作不添加防腐剂、化学用料,当地农民的环保、质量意识为之一新。

  目前,袁祥云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腌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租下一栋古宅,准备建一座腌菜博物馆。“以前,村民卖的是腌菜;现在,我们是要把腌菜做成文化产品。”

  同样是养猪,贵州桐梓县茅石镇镇龙村的唐永忠却让猪进“健身房”减肥。“仔猪经村民喂养一年后,回收到‘猪健身房’两个月,我们天天将这些猪赶到山上去吃野草、锻炼身体,让猪减肥50斤以上。”唐永忠说,猪瘦了,价格却上来了,“市场价每斤18元以上”。

  市场上一般的鸡45天上市,20多元一只。但是河南原阳县韩董庄镇拾区村张大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鸡低于半年不能上市,一只鸡卖150元,却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张团营说,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安全的食品,促使农村人改变了老思维,农村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苏宏文说,好山好水好空气,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被农村人视为最大的财富。在返乡创业农民工带领下,各地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意识大为改观。

  采访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屡屡谈及互联网、电商等新技术、新平台给他们创业观、生活观带来的冲击。他们说,“供销E家”“邮乐购”“淘宝”“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电商渠道,既帮助他们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也在不停地刷新着他们的“三观”。

  有了“领头雁”,全面小康趟出新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员崔传义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动能,不断促进就业增收、脱贫攻坚,提供了解决“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问题的新路径。

  在革命老区井冈山下,返乡农民工谢玉龙兄弟创办的摇篮生态有限公司,吸纳了65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保证每户每年2000元的分红,为井冈山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摘帽作出了贡献。

  不仅扶贫济困,返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还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今年夏天,袁祥云的公司请来专业摄影团队,给三江镇汗塘村30名留守儿童化妆拍照,邮寄给他们在外工作的父母。袁祥云说:“希望给他们留个念想,密切和家人的情感联系。”

  竹板是张荣相公司销量最大的产品,每销售一副竹板他就抽出1%的利润作为公益基金,用于帮扶当地的困难群体。

  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的张明富被誉为“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第一人”。他在2007年和2011年分别给中央写信,直接促成国家层面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

  多年来,张明富创办的梦润公司累计投入扶贫济困、公益事业240多万元,产业项目扶贫支出102.5万元,惠及贫困户520多户、1500余人。

  与此同时,梦润公司还成立了“梦润民富义务宣传队”,公司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编排节目到集市、田间地头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民自治办法、村规民约等。

  在江西吉安县,返乡创业者肖璋瑛正全身心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发展葡萄种植。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向党组织靠拢,不仅成为共产党员,还被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苏宏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典型,充实了村两委班子,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

  政策创新开路,创业稳健前行

  ——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村转型升级(之三)

  半月谈记者 李平 沈洋 双瑞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草根经济”发展现状令人振奋。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返乡创业高地,政府创新正在发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与返乡创业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升级。

  集聚多元要素,助力返乡创业

  当下,把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带到农村去,和农村各种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源结合起来,成为各地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着力点。

  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说,“互联网+”背景下,返乡创业的本领也应提速升级。有“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和“返乡创业第一县”之称的汇川,拥有各类创新平台72个,是汇川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策源地。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遵义工作中心(遵义高等研究院)成功落户汇川,将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养和集聚更多人才。

  在江西修水,返乡创业者愈加看重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科技理念。政府携手创业者们,利用“品牌+市场”等方式,推动了“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修水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梅勇说,有了科技、管理等多元要素注入,返乡创业得以拉长产业链,盘活农业资产。

  “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创新的结合,一个重要结合点是科技,这是农村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所在。”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曾业松说,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智能化加工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等,发展新技术、新经营模式支撑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集成融合产业。

  针对一些农民工创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新力建议,未来应在产业培育、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上,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培育创业自组织,营造创业氛围

  专家调研中发现,培育创业自组织,让一些地方快速形成浓郁的创业氛围,迅速崛起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高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员崔传义说,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得好,与创业者组织起来并得到政府支持有很大关系。

  在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藤编协会是藤编创业者为解决共同的销售难题协作成立的;乡村旅游协会是2006年26户村民要办家庭旅馆吸引重庆人避暑,向镇政府申请,争取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而兴办的……这些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主的组织,都与镇政府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实践表明,政府支持、帮助创业者组织起来,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有效途径。分散的创业者及小企业组织起来后,有利于维护发展权益,有利于自我服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探索为相关政策完善提供了依据,为创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崔传义认为。

  曾业松说,下一步,应继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制度创新。“农民工返乡创业怎么和本地的农民结合,和城乡各类企业结合,和各种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结合,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机制,形成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特别是怎样以共享经济为方向,创建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建立健全体现共享经济思想、共享经济机制的新型企业机制?这些仍是有待探索的问题。”

  就此,江西修水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梅勇介绍,在马坳镇黄溪村,返乡创业者打破传统土地经营模式,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发展蚕桑、苗木、果业等绿色高效农业,创办村级企业8家,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该村达到“农业产业化、土地田园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实现“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

  完善创业服务,政府持续发力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不仅有基层的自发行动,更为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效果正在显现。

  这些措施包括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发展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平台、开放式服务窗口,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返乡创业,大有可为。同时也有一些返乡农民工反映,他们创业在融资、用地等政策服务方面尚面临一些困难,影响其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让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阮加认为,政府应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继续探索农地抵押贷款新模式,在所有权、贷款违约处置等方面进行机制设计,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强化农地抵押贷款政策制度保障,调动农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积极性,切实落实农地抵押贷款政策。

  清理不合理的担保贷款规定,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项基金,用于创业补贴、小微贷款风险补偿和贴息等,可以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为此,江西修水专门成立了县创业担保公司,还通过“财企惠贷通”“财园信贷通”“财政信贷惠农通”等融资平台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仅2016年贷款近6亿元。

  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难问题,不少资深“三农”专家、基层干部说,政府应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小城镇和镇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需求。

  专家建议,国家可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折抵用地指标,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适当减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规费。

  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政府制度创新、政策扶持需要持续发力。崔传义表示,应重点完善乡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咨询、证照办理等服务。

  创在汇川,点亮“返乡经济”

  ——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村转型升级(之四)

  半月谈记者 李平 沈洋 双瑞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是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和“返乡创业第一县”。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刷新农村面貌的重要撬点,其诸多经验值得借鉴。

  汇川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0%。与多数贵州山村类似,在田少土薄的广大汇川农村,数万名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背着行囊到沿海及周边城市务工,过着候鸟式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东西部就业结构的转变,汇川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之势。汇川区副区长王巍介绍,汇川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数量从2013年的6315人猛增至2016年的1.5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数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截至目前,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包括小微企业、个体户)7828家,累计带动就业近4万人。”汇川区就业局副局长周胤说。

  “飞出去时是小鸟,飞回来时是凤凰。”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说,返乡农民工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宝贝”,为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尝到返乡经济“甜头”的汇川区,将农民工返乡创业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基层治理的战略高度布局谋篇。汇川区探索获得的一系列经验,也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一是在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员崔传义认为,汇川区站位高,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关系地方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领导重视、全区用力,这是汇川“返乡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认识到农民工创业给老百姓带来诸多好处,并为他们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姜世甫说,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要真正认识到农民工是创业主体,政府是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服务的机构。

  二是营造创业环境,落实创业政策。2016年6月,汇川区出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意见,围绕山地农业、康养旅游、现代服务业等,在财税、融资、用地、培训、子女就学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

  姜世甫坦言,在农民工创业遇到难题时,有些支持政策并不明确。使政策清晰起来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落地,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以解决用地难为例,在汇川,创业者和承包农户一起商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有的是出租,有的是转让,有的是合作,还有的是把40年、50年、60年的土地经营权一次性流转。这是在别的地方没有的政策突破。

  三是狠抓创业服务。姜世甫介绍,汇川区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单个创业者提供服务,提供主体包括区、镇、村的服务平台或创业园区,一些重要的企业、项目,由主要领导干部提供服务。第二层次是区、镇为返乡创业的特色村镇提供的共同服务、共同政策。第三层次是公共服务,包括汇川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势产业发展带规划等。这三个层面的服务又与其他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相结合,共同形成服务体系。

  四是多渠道推动培训、辅导,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力资本。崔传义认为,汇川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形式多样、辅导团队阵容强大,采取政府官员、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三结合”的形式,值得推荐。同时不少志愿者为农民工创业进行项目诊断、举办创业沙龙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工返乡创业优秀人物或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张明富是汇川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一面旗帜”。从最初卖化妆品到办化妆品厂,再到搞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经营的鹌鹑养殖公司,张明富在带动产业集聚、增加就业、脱贫增收的同时,也激励着返乡农民工投入创业创新的大潮。

  姜世甫表示,汇川产生了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并顺势推出学习优秀返乡创业者活动。“我们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不断调查、总结、表彰、宣传,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支持他们。一个个优秀代表树起了,一家家企业兴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渴望回乡创业。”姜世甫说。

  在政策创新和服务提升的引领下,汇川区“返乡经济”日益壮大,一批乡镇初步形成了“雁归经济”集群,如板桥镇农旅一体产业、团泽镇特色种植养殖业、高坪镇工业集群、泗渡镇现代农业等,各具特色,发展势头良好,为汇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