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屋子宽了 心里亮了:

各地百姓谈五年来的住房变化

2017-10-05 23:46:27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人民网《网连中国》栏目推出一组系列报道,从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细数这五年来的可喜变化,捕捉平凡生活中普通老百姓的满满获得感。今日推出第三篇,聚焦百姓住房保障。

  安居乐业是人们对幸福最直接的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持续发力、大胆创新,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人民网记者走访多地群众,聆听老百姓讲述他们的“安居故事”。

  搬出深山,“农民”变成“市民”

  2017年,农历六月初六。天刚蒙蒙亮,贵州大方县东关乡半冲村的田德友带着打包好的行李,搀扶着老伴走出了家门。站在家门口,老两口最后看了一眼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墙黑瓦房,轻轻地锁上了房门。他们即将离开生活了81年的大山,前往3公里外的新家。

  “以前住在大山里的日子太苦了!”田德友回忆,有一次妻子生病,他和老乡用滑竿抬妻子去乡镇卫生院医治,来来回回一共用了三四个小时。如今,住在2层楼的新房里,看着门前的通村路,老田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现在从新家去一趟县城只需要10多分钟。都这岁数了,真没想过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幸福。”

  在贵州,像田德友这样从深山中搬出来的贫困户有45.8万。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5年内对近千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涉及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贵州省积极响应,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选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人口,帮助贫困户住进城镇中的新家。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一下子变成了“市民”。

  田德友总是说,这房子是国家“送给他的”。按照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现行政策,贫困户每人可得建房补助2万元,拆除旧房还有人均1.5万元的奖励,安置点的新居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面积建造,补助不仅能覆盖建房成本,还有结余。“搬出来,不单是换了个地方,更是换了个活法”。田德友说。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累计开工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万多个,项目开工率达95%,其中,河北、山西等13个省份的开工率达到100%。初步统计,各地已为纳入2017年搬迁计划的1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谋划或落实了帮扶措施,户均帮扶1人以上。易地搬迁,彻底消除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空间局限,让原本住在大山里的老百姓也能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

  危房棚改,百姓心里更敞亮

  “再也不用过那种夏天潮湿、冬天透风的日子了。”家住吉林通化五道江镇丽源小区6号楼5单元的李凤珍回忆说,他们一家5口曾在29平方米的棚屋里住了30年。冬日清晨,邻居们打着手电、裹着棉衣排队上公共厕所的日子,让她至今难忘。得益于政府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如今的李凤珍已搬进了新房。“棚改政策老好了!住楼多利索,这才叫过日子。”李凤珍美滋滋地说。

  五年来,像李凤珍这样受益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家庭不在少数。

  父亲在这里去世,儿子在这里出生——一个12平米的小房间,曾经见证了李志明一家的悲欢离合。而如今,原本只能吃饭、睡觉的房间使用面积变成了44平方米;原来的一间房,也被加高改造成了上下两层,下面是客厅、厨房、卫生间;阁楼上是卧室和卫生间。这一切,李志明只花了不到2万块的装修费用。杭州湖滨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6年的危房排危修缮项目一共惠及50户居民,总面积为1043.57平方米。

  搬新居、住新房,对老百姓而言,这就最实在的获得感;也正因如此,党和国家提升老百姓居住环境的努力从未止步。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00万套,基本建成4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783万套,基本建成772万套,其中,棚改开工601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4%;2016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全年开工606万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7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棚户区改造600万套,截至7月,已开工470万套。

  公租房、共有产权房,老百姓有更多选择

  6月30日,广州公租房开放样板房。在开放日现场,来棠悦花园看房的市民络绎不绝。“房屋采光好,整间屋没有一个暗房,打开窗户通风凉爽。”参观完棠悦花园样板房后,70多岁的王奶奶对眼前的公租房赞不绝口。

  “我现在一个人住,按要求能申请分配单间,但不知道能不能申请一室一厅。”话音刚落,王奶奶马上补充说,“其实也无所谓啦,政府能够分配房给我们,我就已经很开心很感激了。”

  在重庆,公租房不仅为老百姓解决了住房的难题,还为租房者带来了就业创业的福利。近年来,为了满足公租房居民就业创业需求,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安全稳定的“两个底”,重庆在公租房小区实施了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截至目前,重庆市在公租房小区已累计开展就业指导7万人次,大型专场招聘会150余场,各类就业创业培训400余期,提供公益岗位1100余个,帮助6万余名公租房居民就业创业,在让35万个家庭圆了安居梦的同时,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地有保障。

  其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改善百姓住房环境的探索与创新远不只是公租房。2014年4月,住建部在北京召开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座谈会。在会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黄石、淮安6个城市明确被列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如今,北京、上海共有产权住房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北京出台了《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未来五年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的目标;在上海,截至2016年底,已供应共有产权保障住房8.9万套,切实改善了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而前不久各地纷纷出台的租售同权的新规,更是让老百姓看到了解决住房难题的新的可能。

  有恒产者有恒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易地搬迁,到大力推动公租房建设,再到共有产权房和房屋租售同权的探索创新,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万千家庭圆了“安居梦”。住得踏实,老百姓奔赴全面小康的步伐也一定会越发坚实。(王醒、王钦、张丽玮、陈琦、高缘,实习生 于非禾 参与采写)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