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浙江丽水市松阳县,村里长出了农耕馆、红糖工坊、博物馆……

这片土地,有乡愁有未来(新变化 新生活)

2017-03-29 09:22:2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 馨 虞金星

  兴村红糖工坊。 资料图片

 

 

  “喂,哪位啊?”电话接通,和老吴略显疲惫的嗓音一并传来的,还有建筑工地的施工声,他正站在松阳县周山头村一处老宅的屋顶上。去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全国率先全县推行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拯救老屋行动”,即修缮私人产权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老吴,是这个计划的参与者之一。

  村里的手艺人忙起来了

  老吴,44岁,全名吴炳松,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周安村人,是各村争着请上门的木匠“红人”。过去一年,老吴手上同时有4个项目,恨不得每一分钟都掰成两半来用。而就在两年前,老吴还只是村里的普通木匠,带着四五个小兄弟,以修缮各村的祠堂为生,因为没什么活计,每年不得不在家歇上几个月。

  “现在人们说我建的房子好,我知道自己这点东西都是从徐老师那里学来的。”老吴说。

  老吴口中的徐老师叫徐甜甜,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霸”,也是国际建筑设计界瞩目的青年建筑设计师。二人的相识,源自2015年松阳县平田村的农耕馆与手工作坊项目,徐甜甜和负责松阳村落保护规划的学者罗德胤合作,是项目设计师。“老吴一开始是斜着眼睛看我的。”徐甜甜笑着回忆,随手发来一张两人初见时她为老吴抓拍的照片:一栋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二楼老屋里,老吴站在木椽子下转身望着镜头,眼神里的质疑没藏住。

  “我和徐老师吵过很多次,因为我觉得她的一些设计根本没法实现。”比如,在连接两栋房子之间的“滴水弄”部分,徐甜甜要求从每一根木条到每一条缝都要上下对准、左右对齐。老吴认为这不可能:且不说工作量有多大,即便当时对准对齐,木头干燥时还会缩水。结果,老吴做出的第一版在徐甜甜的坚持下被拆掉,一切重来。当工程完成,灯光亮起的那一刹那,老吴理解了徐甜甜的坚持,“那种感觉是之前没有过的”,随着平田农耕馆的落成,老吴的名声也响起来了,“当时做得很吃力,但建完以后,我感觉比读了大学收获还多。”

  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建成了,比起地标性的建筑和展露建筑设计师的个人风格,类似的乡建更需要的是扎根于它所在的风土,造福生活于此的村民。

  被改造的这两栋老屋位于平田村村口,本是村里一对兄弟的自住宅。因为破损严重,村民曾想一拆了之。考虑到老屋所处位置对整个村落传统形态的维护举足轻重,徐甜甜保留其主体结构,将其打通。一楼是农耕馆,即村民日常从事手工劳作的公共空间;二楼相对封闭,作为外来者小住的场所,可体现当地建造传统与乡村建造美学的夯土墙被保留,新换上去的木结构也保持本色,与老屋旧有的木结构共同反映出老房改造过程的真实肌理,作为时间的刻度。这个由当代建筑师和当地木匠队共同完成的作品,看起来就像是从这片土壤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果实,而不是“天降奇兵”般的景观。

  农耕馆的建成也给平田村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农耕馆的二楼可以作为民宿,这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也让村里的其他村民产生了开展民宿经济的念头;这里也成为了使用频率颇高的文化交流空间,举办的活动引来村民的积极参与。而传统老屋的光线如何提升等具体改造经验,也已经在松阳县其他村庄的老屋改造中推广使用。

  进城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了

  同在松阳,当老吴还在忙碌于周山头村老屋改造,80后姑娘孟小雪则在横溪村忙“茶”。孟小雪是横溪村人,此前一直在松阳县生活,开了很多年茶馆。2015年,徐甜甜设计的大木山茶房建成,就在孟小雪的家乡。孟小雪曾经三次接到邀请她投标的电话,但都拒绝了,“如果只是为了一个休闲去处,我已经有一个茶馆了。”不过,当她看到大木山茶房后,就喜欢上了这个建筑,于是决定返乡,成为茶房经营者,并将其改名为木山堂茶室。

  回乡后,孟小雪把焦点对准茶文化,自己习茶、制茶,也学习插花和空间艺术,这里也随之成为游客或当地人学习茶艺的雅集场所、培训国家认可的茶艺师的专业机构,人气很高。

  与平田农耕馆、大木山茶房一样,建成并已融入松阳当地人日常生产生活的,还有兴村的红糖工坊。

  古法工艺的红糖制造是兴村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业态,当地村民因此收入比较高,但不断盖起的小楼却破坏了传统意义上的村落之美。徐甜甜想要用当代乡建为这个村落带去一些变化。于是,在村庄与庄稼地的中间地带,红糖工坊拔地而起。

  红糖工坊包括休闲体验区、甘蔗堆放区和传统红糖加工区。加工区中有6个灶台和36口锅。环绕这3个区块的线性走廊,是红糖生产剧场的环形看台和参观流线。因为选用了轻钢和红砖这两种当地最常见的材料作为建材,这座建筑并没有和周遭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红糖工坊改变了传统家庭作坊制糖的状态,消除了火灾隐患,也提高了红糖品质与产量。村民们的收入涨起来了:2015年,全村产糖30吨,每斤16元左右;2016年,红糖工坊投入使用,红糖年产量100吨,每斤22元。每年有3个月时间,红糖工坊热气腾腾。更多时候,这里是村民忙时歇脚的地方,是孩子们了解乡土的窗口,也是全村人的文化礼堂。

  城里的设计师在乡村找到了文化自信

  此时,在松阳这片土地上正在进行的乡建项目,还有石仓村的契约博物馆。因为这个建造项目,53岁的当地工匠林明生、43岁的当地工匠鲍建军,打破了多年的沉寂,重新有机会收徒传技。还有松阴溪的沿途驿站、水利博物馆、老旧危桥改造……未来,散落在广袤田野上的星星点点的村庄、隔河相望的村庄,将会被连接起来,新故事、新机遇也将随之而来。

  而对于青年建筑师徐甜甜来说,这是一场似乎不会落幕的发现之旅、改变之旅。从小生活在城市,多年旅居欧美的她,如今懂得了与青皮甘蔗相比,紫皮甘蔗做出的红糖更香甜,也学会了如何和村民沟通、与手艺人合作。“对我来说,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徐甜甜习得了这片土地的传统之美,继而将一个个村庄独有的传统变成她建筑设计的内核,展现这片土地的生活百态。她和学者、当地政府、当地工匠共同实现着的当代乡村建造,也因此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我的村头,我的乡建。在这里,“我”是搬着板凳到红糖工坊看演出的兴村村民,是迎来事业新起点的民间工匠老吴,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小雪,“我”是青年建筑设计师徐甜甜,是村落保护专家罗德胤,是当地的官员,“我”还是千千万万个你和我——这片乡土上有我们挥不去的乡愁,也有我们一眼望不尽的,承载着传统与新生的未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