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16:21:46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西宁1月10日消息(记者白杰戈 葛修远)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今天关注青海化隆县的阿什努乡。过去,这里气候环境差、农业收入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开拉面馆,政府计划实施生态移民,让阿什努乡村民们搬到更加适宜生存的黄河边,但补偿方案推进困难。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村里土地流转,留守的老人不再种地,有一部分人住进了县城新建的楼房,开始新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有人还守着大山,看不到搬迁的希望。同一片土地上的多种生活状态,在真实的上演。
化隆县群科新区,36岁马素代家住进了丽水豪庭小区。90平方米的两居室,21万元。自来水、天然气,这个新建成里的小区已经有城镇生活的配置。马素代表示,搬过来之前烧煤做饭,现在都是管道天然气。
马素代原本住在阿什努乡松赛村,几年前,接受采访的不少阿什努村民还不愿意住楼房,现在已经逐渐改变观念。村长马虎成介绍,马素代家的小区,房子已经卖完。“这里气候好,学生上学方便,买东西很方便,打工也方便。”
同样从20多公里外的松赛村搬来群科,马哈飞则一家没有选择住楼房,而是买了庄廓地,自己建房。马哈飞则说,刚来的时候不习惯,住着住着就习惯了。
马素代的丈夫是拉面匠,马哈飞则的一个儿子在连云港开拉面店。拉面仍然是化隆的经济支柱,2016年,县政府通过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方式,鼓励本地年轻人到化隆人在外地开设的拉面店去,第一年跑堂,第二年学拉面技术,每年工资至少3万元,第三年就可以用挣到的工钱和政府贴息贷款,自己开拉面馆。
年轻人掌握到谋生技能,拉面店也解决了用工荒,为了提高双方的积极性,政府还会给奖励。阿什努乡人大主任张庆福介绍,第一年全县已有1000多人报名,超额完成任务,政府要投入1000多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全县的财政收入一年才突破一个亿,等于把十分之一用在拉面经济上,是整个化隆山区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最简捷的一个渠道。”
不过,并不是所有化隆拉面馆都有稳定的生意。松赛村村民马成德的儿子开在四川绵阳的拉面馆,就在前两年赔本关门,他从老板重新做回打工者。2016年的搬迁方案是自主搬迁,每户补偿4万元。马成德说,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搬不起,“现在家里的土地已流转出去了,一年能拿到60块钱一亩,家里14亩地,还不到1000块钱。”
松赛村目前常住的24户中,有13户是精准扶贫对象,他们可以拿到10万元的搬迁补偿,但在2016年,他们并没有选择搬迁。低保户马乙吉日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只能在村子里帮哥哥放羊,他说,有十万块钱也搬不起。马乙吉日的哥哥选择搬迁,马乙吉日和村干部说:“他现在在县城里,买菜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给别人打工也方便。搬出去,肯定好。我们这个地方交通各方面都很落后,自己没有车,打出租车,到县城15块钱,一个来回30块钱,生活成本就上去了。”
记者:我们能找到可以搬的人家吗?
村干部:现在村里没有可以搬的人,出去打工了,家里完全没有人,真的能搬的都走了,老人都不在家了。
张庆福告诉记者,已经走出去的人,4万的异地搬迁款对于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进一步改善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对于实在走不出去的人,10万块钱也是杯水车薪,“政府说条件成熟的先搬,条件不成熟的先放一放,逐步搬迁,一下子整体搬迁不现实。”
夕阳照在秃黄的山顶,卡日岗的暮色很快降临。马乙吉日把羊群赶回家。这是2016年冬天,他重复生活里的又一个黄昏,“我搬不了,我搬去哪呢?没有方向去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