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 13:50:4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高珊珊
和谐村
插图 程思遥
京西门头沟,全区1450平方公里,98.5%为山地,村民人口众多。特别是一些深山村,可耕作、建房的地块狭小,村民生活中时常因滴水过界、栽树遮光等琐事闹起别扭,甚而打起官司。然而,记者近期走访该区数个近千人的深山大村发现,村民吵架的少了,村里生活更加和谐,甚至有的千人大村一年仅一起诉讼案,这让人不由好奇——
这里的村庄没有吵架声
上午11时,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中,下地归来的、外出遛弯儿回家的村民,与进山走红色之路、寻金秋美景的游客交汇在一起;民俗户不时招呼游客的声音,伴随着家家户户炒菜的声响,整座村庄在静静青山环抱中,凸显出一股活力。逛遍村内,聊天儿声、三轮车铃声、汽车喇叭声等声音组成的大合唱里,唯独没有吵架声。
“我们村800多口人,去年一整年,全村只有1户人家打了一起离婚官司。”村民李秀民颇为自豪地说,2015年,该村村民闹不和的有13起,全都通过调解成功化解。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近几年,村里发展旅游接待,村民收入有所提高,翻修房屋的随之增多。可村里宅基地相对狭小,一些村民因排水、挤占边墙等问题闹起纠纷。
老话讲,一场官司三代仇。纠纷闹得村民不得安居。恰巧门头沟区法院、司法局携手乡镇政府,试点创建“和谐无讼村落”,马栏村成为创建重点。经过连续数年努力,村民法律素质提高,处理问题更为理性,吵架声逐渐消失。“农村里的纠纷闹大了,其实大家都是输的,输了友情、输了邻里情,没人是胜利者。”李秀民说,通过建设“和谐无讼村落”,村民间的问题基本解决在萌芽状态,村里的风貌自然也变好了。
雨中量田亩解耕地纠纷
军响村村民李军(化名)与桑峪村村民安国(化名),曾因耕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两人耕地毗邻,去年10月,李军气汹汹地找到包片法官,称要告安国。他发现,安国在双方耕地交界处私自建设3米高界墙和简易房,严重影响他耕地内庄稼通风采光,且安国种植的枣树树枝伸进他家耕地,妨害作物生长。他要求,安国必须拆掉高墙和简易房,拔掉“越界”的枣树,并赔偿作物受遮光影响导致的减产损失。
包片法官多次联系安国,他均推说在外地,拖了将近一个月才回村。听家人说起李军的要求,安国立马翻脸。法官找到村干部,一同劝说他。11月中旬,安国终于同意到现场去勘查并进行调解。法官带着李军、安国两人一起赶到耕地现场,偏赶上降雨,气温骤降,安国又反悔,不愿下地:“这点儿事,还非要来看,有什么好看的啊,这一年下来,种玉米能卖几个钱。”
在包片法官耐心劝说下,安国同意继续下地勘查。雨中,法官和书记员拿出皮尺认真测量田亩,并把数据绘成图。测量后,法官拿着获得双方认可的数据,分别找双方进行劝解。有了这份数据,双方都按下了最初的夸张形容。李军同意以当时地里种的玉米为标准进行索赔,并坚持一年索赔200元。安国起初要求,须先做损失鉴定再谈赔偿。在法官劝说下,他提出了最后“底线”:“我最多一年给他一百,多一分不行。”
双方都有让步,这话就好说了。法官再接再厉,经过多次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由安国一次性给付李军经济补偿1500元。
五措并举助力村庄和谐
如今,当地一些“和谐无讼村落”示范村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村民之间互助取代了争吵,村居生活更加和谐。这得益于当地采取的五大绝招。
第一招,村、镇、法庭三级联动诉调对接,村民间的纠纷,及时由村两委、调委会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上报司法所和包片法官进行化解。第二招,党员法官包片,并将自己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制成便民联系卡,发给村民,村民在遇到矛盾纠纷、难以化解的法律难题时,可直接联系包片法官。第三招,巡回审判。法官与村委会成员随时沟通,一同现场勘查,一同研究调解方案。截至今年9月,门头沟区法院斋堂法庭及王平村法庭,已建成巡回法官办公室及巡回审判点16个,年开展巡回审判、下乡调解等120余次,辖区130多个村落中的大部分纠纷就地化解。第四招,通过对涉村委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的相关案件进行类案剖析,找到风险点,向镇村提出管理建议。第五招,送法入户,提高村民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去年,当地派出法庭开展各类法制宣传讲座230余次。对于案件多发的村镇,门头沟区法院及派出法庭,还组织村居委会成员、民间调解组织成员参与典型案件通报、庭审观摩,判后座谈等,提高乡村司法管理水平,做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数招齐下,效果显著。据统计,近千人的斋堂镇军响村,2014年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共12件,2015年降至3件;雁翅镇苇子村一年内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仅1起;清水镇齐家庄村去年仅有1起离婚案件,通过法庭调解最终撤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