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一座农家小院的收藏景观

2016-08-19 10:18:5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玉洁 梁梦琦

  乐东民间收藏家容族新痴迷于各种器物和黎锦的收藏,名气不小。二十多年来,他走南闯北、深入乡村黎寨、奔波于乡野,收藏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拾捡岁月遗留下的文明碎片。他的家也成为文物收藏爱好者和崖州文化遗存考察者常常光顾的地方。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跟随一个文化考察组踏访黄流镇新民村,目睹一座农家小院的收藏景观。

  民间收藏家容族新家住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新民村,他的农家小院俨然是一间博物馆,古时的陶瓷器堆放在院子里,明清古家具摆在厅堂,六个玻璃柜里满满当当存放着石器和黎锦……

  “这一件是黎族哈方言区的婚礼服,这一件是黎族哈方言区的祭礼服,这一件是龙被……”趁着好天气,容族新和妻子把黎锦、崖州布腾到院子里,这样的拾掇晾晒,夫妻俩一个月就要进行两次,怕它们受潮发霉。

  文物是历代先人在生活生产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有记忆的,弥足珍贵,容族新就用这双农民的手将它们收藏。“它们是看得见的乡愁,摸得到的家乡历史,头十年我靠它们维系生活,直到现在依然将挖掘和保护它们视作使命。”

  古窑藏品数以千计

  在这间“博物馆”里,有一件很有价值的古窑藏品——唐代青釉龙纹四耳大缸,这是容族新2000年寻访而得,缸体上的龙纹栩栩如生,完整生动。它的珍贵之处不止于其年代久远及蕴含的艺术价值,更因它代表着崖州地区源远流长的烧窑历史。

  容族新的家乡新民村是一个有着1600人的村庄,这里传承着千年的古龙窑技艺,人们常说,要看崖州地区的烧窑历史,关键就要看从新民村升起的古窑烟火。琼南地区,人们日常使用的陶罐、盆、杯、缸、瓮等大多来自这里。村民自发编纂的《新民村志》记载,新民村四成以上村民世代以烧窑为生。

  “这口唐代青釉龙纹四耳大缸是由新民村古龙窑烧制而成。”容族新说,古时陶器与人们的生活时刻不能分离,挑水、煮饭、酿酒、煎药、盛粮食、沏茶、喂猪、烧香、制作烟囱等都要用到。就在2014年,山东莱芜市文物管理委员、考古学者李仕严来到新民村古龙窑,挖出一大批唐宋时期的陶瓷片,这些都可说明黄流镇的龙窑瓷器能追溯到唐末宋初时期。

  除了唐代和明代的大缸,容族新共收藏了2375件古龙窑藏品,这几乎是其藏品的全部,他始终期待黄流龙窑之火不灭,千年古窑火可“重见天日”。

  于容族新而言,收集遗落在民间的文物不失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至今他的藏品种类繁多,还有数百件崖州布、龙被、五大黎族方言区精品黎锦、石器、明清古家具、古铜器、古钱币等藏品,无一例外都是古崖州文化的代表。

  “海南崖州布是古崖州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族新说,崖州布是海南纺织文化的结晶,它向我们诉说,居住在海南山区的黎族先民,很早就懂得根据植物纤维的不同特性,探索出编制植物纤维的技能。

  对黎锦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并不陌生,而容族新院落内的81件黎锦却有些独特,“我跑遍了所有的黎族地区,通过图案的丰富度、年代和材料考察对比黎族工艺,最终找到了这些集合了五种方言区的黎锦,它们图文精美,年代久远,各自代表着五大黎族方言区的最高技艺。”

  收藏为亲情而起因责任坚持

  容族新至今忘不掉女儿那双对上学充满渴望的眼睛。1997年的一天,女儿走到容族新身旁,仰头轻轻说,“我读完小学就够了,以后帮你看小卖部,让弟弟和哥哥姐姐继续读书吧。”

  孩子佯装成熟的样子让容族新夫妻俩心痛,“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幼小儿女,靠打工维持生活十分艰难,是否能靠‘淘宝’供孩子上学呢?”后来容族新踏上了这条“以藏养学”的生计之路,一走就走了快20年。

  容族新记得很清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他始终无法平静,下午三点左右出门直奔佛罗镇古墩村,花了550元买回一张清代圈椅,第二天便以800元转手出售。自此,他正式开始走村串户收卖“古董”养家。

  这种状态,容族新维持了10年,期间他搜集了3000多件文物,品类齐全,多数被东方市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为了能更精准地判断文物的价值,我时常到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第一展厅到第八展厅,我都仔细琢磨,请教专家。”容族新说。

  对容族新来说,文物收藏不仅是投资,更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日子久了,崖州文化遗存逐渐如血液一般,流淌到身体里。“懂得越多,就越爱。”容族新说,散落在崖州民间的文物既是把自己从苦难生活拉出来的挚友,更是深埋于自己内心的根。

  这十年来,容族新将精心收集来的黎族传统纺织、古陶器、古瓷器、香梨文化器物、黎族传统滕编器、本土文化器物等文化遗产藏于家中,不再转卖。“我的目的不是将文物藏于私室,而是希望通过我的整理和收藏,为保护古崖州文化碎片尽绵薄之力。”

  2012年8月,乐东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特别聘请容族新为“文物收集部长”,感谢并鼓励他多年来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努力;2016年,他被吸收为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能坚持这么多年,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痴爱,容族新也离不开妻子的支持,荣誉与责任加身,容族新唯有更专注、更倾心。

  甘居偏僻之乡 惟愿抢救文明碎片

  都说“世间奇景皆在人迹罕至之处”,恰巧,世间好的文物也大都在偏僻乡野间,非耐心、恒心无以得。

  想要收到好古董,就得往深山里走。容族新从陵水来到三亚,再到乐东、东方,用双脚丈量了两三百个村庄,走访了九万多户农民,只为找到最能代表本土文化的老物件。

  “走南闯北收集古物不容易,这本就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容族新回忆,有一次,容族新骑着摩托车运载收集到的陶器,途中却不慎与另一辆农用车发生了碰撞,摩托车也撞坏了,但当时容族新第一个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全、不是摩托车,而是陶器。

  在容族新的家里,每件藏品的故事都独一无二。“那件明代酱釉水波纹、螺纹六耳缸,我整整关注了两年,直到今年春节,才成功收到手里。”说起这个极具反转效果的故事,容族新颇有些得意。

  当时不少藏友都有耳闻,黄流镇新建乡高园村有个农户,有个“大缸”传家宝,但面对慕名赶来的许多藏友,此人就是不卖。后来,得知这个农户想要一口好的铜锣当镇家之宝后,容族新托人买了一口6斤重的大铜锣,没想到该农户反悔了,躲起来不见人。

  只有等了。容族新足足等到晚上8点,仍不见人影。次日容族新再次登门,高园村老少纷纷敲锣看热闹,直到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口好铜锣,这口明代六直系水波纹酱釉大缸的主人才松了口同意交换。

  民间收藏家的收藏道路举步维艰,哪怕要居偏僻乡间、筚路蓝缕于乡野,要负债收藏,容族新都愿意。这个朴实的农民说不出漂亮话,但他有个令人赞叹的梦想——创办黄流民间文化博物馆,展示毕生心血,践行“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这一承诺。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