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幸福像格桑花一样,开遍雪域高原

2016-07-08 08:20:1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新华社记者张晓华、薛文献、白少波

  

  盛夏的雪域高原,阳光、雨露,雪山、草原,风景秀美如画。藏东南鲁朗林海深处的扎西岗村,草地像绿毯伸向远方,一朵朵黄色、红色、粉色、蓝色的小花,点缀其间;一群群牵马的村民和游客,徜徉在花海间,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脸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忠实践行“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工作原则,强基础、惠民生,社会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平安西藏、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屹立世界之巅。

  幸福像格桑花一样,盛开在300万各族人民的心头。

  “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平安西藏让人亲

  每天清晨,海拔3650米的布达拉宫广场上游人如织,穿上藏装,手捧哈达,摆出各种POSE,留下难忘的瞬间。为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在布达拉宫门前排起整齐的队伍。

  “西藏安全吗?”长期在藏的人,经常接到内地朋友类似的咨询电话。进藏后,人们对西藏疑虑会一扫而光。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每年吸引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7日,“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拉萨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代表为西藏纷纷点赞:“现实中的西藏和很多人想象的并不一样,西藏人民有自由,享平等,有尊严。”

  稳定的基础在基层。走在城镇的大街小巷,统一标识的便民警务站成了各族群众的“安全亭”“避风港”。地处拉萨闹市区的赛康便民警务站,备有氧气、速效救心丸、开水、雨伞、图书、轮椅等物,常见朝佛的老人在这里歇脚、喝茶,有游客在泡面,有小学生趴在桌子上做作业。

  从2011年10月起,西藏开展大规模的干部下基层活动,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农牧民办实事、解难事,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每5至10户组成一个单元,“联户保平安、联户促增收”,并拓展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维护稳定人人有责。

  西藏还选派数千名优秀干部进驻全区1700多座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落实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确保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拉萨热振寺寺管会主任洛桑索朗介绍,国家投资修缮保护措钦大殿,维修僧舍,帮僧人采购糌粑、土豆和萝卜、棉床垫等物资,医保、低保和养老保险等政策均以落实,解决了107位僧人的后顾之忧。

  热振寺距拉萨约4小时车程,坐落在林周县北部的普央岗钦山麓。走进寺庙,大殿里铃鼓阵阵,诵经声声,法事活动按仪轨进行。僧人江白丹增说:“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我们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十八大以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尽管长期受到境外分裂势力的干扰破坏,西藏社会局势实现持续稳定。中国社科院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西藏的群众安全感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首府拉萨市公共安全满意度连续4年在38个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一。

  “在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富裕西藏使人美

  从人民大会堂返回藏东南唐地村,党支部书记达娃平措把“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挂在会议室墙上,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修订完善“十三五”发展蓝图。

  “381亩土地要高效利用,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建立高原民族特色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特色产品收购储藏库,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19.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4380元的基础上,唐地村在小康路上继续大步前行。

  稳定促发展。西藏经济增速连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44元。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26.39亿元,50年增长313倍。

  ——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陆续通车,公路总里程达7.8万公里;拉日铁路建成运营;国内外航线增至60多条,通航城市40多个。

  ——青藏、川藏电网实现联网,主电网覆盖58个县;藏木等多个水电站建成投运,藏中电网结束拉闸限电的历史;旁多水利枢纽建成使用,首次实现藏电外送。

  ——投入278亿元,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拉萨城市供暖工程投运,惠及千家万户。

  ——率先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有条件的县市报销大学生路费,发放生活补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至8年。

  ——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标,疾控中心全覆盖,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城乡居民、在编僧尼免费体检,先心病儿童全部免费救治,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8.2岁。

  ——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全区水、大气、土壤质量长期保持优良。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西藏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着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拉萨市低保户朗杰卓嘎对供暖工程赞不绝口:“冬天再也不是冷飕飕的了。”通电后,地处藏东横断山区的察雅县新卡乡村民拉巴觉得住在村里也很好:“以前经常停电,现在洗衣机、电视机、冰箱都用上了,生活很方便。”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自治区财政拨出办实事专款,驻村工作队尽心竭力解民忧:泥水飞溅的村道实现了硬化,去牧场的临时便桥可以过汽车了,教室、村委会、困难户的房屋得到维修……点滴小事,春雨如油。

  党员领导干部投身“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给基层送去温暖和关怀。那曲地区聂荣县帕玉村,搬进新房的6旬老人丁嘎手摇转经筒,津津有味地欣赏藏语电视剧:“政府有各种补贴,县、乡领导又经常来看望,这样的好日子过去做梦也没想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拉萨市干部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墨竹工卡县年财政收入2.7亿元,其中1.2亿投入到民生上,实施“教育、医疗和养老”三大民生工程: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免费、老百姓住院全报销、60岁以上老人每月有补助,群众张口就夸“社会主义好”。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和谐西藏惹人醉

  旅游旺季,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在拉萨河南岸天天上演,场场爆满。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开启了藏汉血脉亲情的新纪元。民族团结,成为藏汉人民共同的基因,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朗杰林村,位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雅江南岸,溪水环绕,树叶婆娑。在这个有着325户、860人,以藏族为主的村庄里,藏族和汉族结亲家庭有24户,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村”。

  在建有阳光棚的新房里,祖籍四川的李士荣和藏族妻子达娃央宗一起准备午饭,大女儿李若丹(藏名加央卓玛)和小女儿李思宇(藏名拉央宗)跑着叫着嬉戏游玩,屋里生机盎然。结婚以来,两口子互谅互让,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藏现有317万人口,有藏、回、门巴、珞巴等40多个民族,多民族干部群众聚居在一起的社区很普遍。每到藏历新年、春节、古尔邦节等节日,住在一起居民不分民族,都要聚在一起吃“民族团结饭”、跳“民族团结舞”,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越来越牢固。

  团结凝聚人心,团结汇聚力量。距离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几十公里的吉隆县吉隆镇乃村,去年“4·25”地震后受灾严重,96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4人罹难,415人受灾。党和政府第一时间派来干部,送来赈灾物资,带领群众共渡难关。

  一年后,在玉女峰和朗塘雪山环抱下的这个美丽村庄,杜鹃花再次盛开,平畴沃野上,恢复重建热火朝天。站在领袖像前,村民旺堆用汉语告诉我们:“我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亲生爸爸,一个是共产党爸爸。”

  团结固则百业兴。如今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幸福,就在眼前。

  6月27日,《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拉萨样本》在拉萨首发。在饮食、公共服务、生态、平安、休闲、幸福等11个小康指数中,拉萨有9个超过全国水平,其中幸福指数为85.6,比全国高出4.6个点。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管家占有。”这是半个多世纪前,西藏农奴面对黑暗世界的苦苦呐喊;

  “草原碧波在荡漾,牦牛托着白云跑;欢乐羊群赶太阳,格桑花开满山红哟,青稞美酒百里香……年年都有好光景,幸福日子万年长。”这是今天的西藏人民,对美丽西藏、和谐家园的率性吟唱。

  西藏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坚持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之路,坚持走不断改善民生之路,坚持走传统与现代交融之路,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西藏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在党的治藏方略正确指引下,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西藏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坚定不移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一个和谐稳定的西藏,民族团结的西藏,宗教和睦的西藏,民生改善的西藏,边疆巩固的西藏,生态良好的西藏,必将如雪山上升起的一轮朝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