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教育焦虑蔓延到农村 专家:政府应加大奖补政策

2019-08-30 16:07:04       来源:半月谈    作者:

  暑假临近尾声,部分农村孩子的“第三学期”相当繁忙,村里的到镇里,镇里的去区里,区里的赶到城里补课。一个暑假下来,进城补课给部分农村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如今,在孩子教育上烧钱投入已不再是城市的专利,一名乡镇老师认为,“剧场效应”已经蔓延到了农村。

  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市亲戚家,只为补课

  今年暑假,南京的郑女士给女儿报了英语、钢琴、游泳3个辅导班,还参加了研学团。本来已经忙得团团转,老家的表妹又带着小升初的儿子赶过来,想趁着暑假补补英语和奥数,提升成绩。表妹认为,镇上的补习班水平低,城里机构多、水平高,一定能把孩子教好。

  “我全职在家,表妹把孩子丢给我,自己回老家了,说等到四周的补习结束了再来接。”郑女士无奈地说。

  祖辈都是渔民,如今在大运河边经营渔家乐的小马哥为了孩子补课,也很奔波。暑期原本是生意旺季,夫妻俩却还要每天从村里到城里往返40分钟,轮流接送孩子上培训班。老大补了数学、英语,老二上拼音、英语和钢琴等课程,不算其他路费油费餐费,光学费就交了1万多元。

  “我们至今都在市区给孩子租房上学,还不是希望两个孩子能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有个好未来?”小马哥坦言,“负担当然不小,但又不敢不学,跟城里的孩子一比我就很着急啊,不敢落下。投入到孩子补课上,不能说倾其所有,起码要做到竭尽所能吧。”

  村里的去镇里,镇里去区里,区里的到城里

  随着乡村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日益重视,课外补习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归根结底,是生活改善了,大家的眼界也不一样了,感觉城里的教育资源更有优势。”一位乡镇干部说,尤其是升学的关键时期,家长们也是搏一搏,毕竟学而思、新东方这些教辅机构可都开不到下面来。

  半月谈记者采访获悉,在一些经济强县、强镇,各种品牌的培训机构齐聚,补习市场十分红火,但在更多乡村,这一资源并不富集。

  农村家庭暑假的奔忙,为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鲜活注脚。半月谈记者在基层了解到,“可以到村里上班,但必须到城里上学”,已经成为许多农二代、农三代的共识。

  90后大学生屠苏几年前从江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两年前回到老家创业,如今在一家民宿做管家。她说,身边有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分享乡村振兴的红利,也很有获得感。但大家一旦成为孩子父母,就开始纷纷搬家到城里。“现在把孩子送到乡镇上学的基本上都是外地来的打工者,本地人一般小学还可以在乡镇解决,如果到中学还不进城,这家的父母往往会被视作没能力、不负责任。”

  “村里想去镇里,镇里去区里,我们这些新区、开发区的就往市区送。总觉得一代要比一代强,靠什么?靠教育。”一名公务员说。

  警惕“剧场效应”蔓延

  受访教育专家说,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减少和农村“撤点并校”,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的教育格局可以概括为“城挤、乡空、村弱”。当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大大超过常住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现象十分突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认为,校外培训热的“剧场效应”在农村进一步蔓延和恶化,导致乡村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并且容易扭曲教育观念,片面重视考试分数。

  补齐资源短板、满足群众需求、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需要双管齐下。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奖补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教育资源向农村投入,同时正确引导乡村家庭的儿童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村地区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更多便利。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