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09:32:23 来源:半月谈 作者:白明山 俞菀 周楠 吴光于
随着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爱力度的加大,这一群体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状况持续改善。但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基层采访也发现,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爷爷奶奶又过分溺爱、不善管教等,导致不少孩子出现心灵“空虚”问题,网络游戏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
有人用“归期不定、前路不明、何去何从”总结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实际上,相比物质,成长中的孩子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精神慰藉。据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如烦乱、迷茫、愤怒与自卑感,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经济困难,而是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造成的心理问题。
亲情缺失,网游趁“虚”而入
“自从爸妈去深圳后,每次回家我都很感慨,好像一切都失去了秩序。家里空荡荡的,堆满了工具、脏衣服、乱七八糟的书籍;冰箱里饭菜都已发霉,死在碗柜下面的老鼠还等人将它埋葬……”这是贵州一名留守儿童写的日记。
根据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4%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从区域分布看,四川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其次为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此7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全国总数的69.7%。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留守儿童常常与留守老人相伴。“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一放假,留守儿童没有了学校老师的管束,父母又远在外地务工无暇照顾,手机便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刷视频、打游戏、网聊占据了留守儿童们绝大部分时间。
手机本是外出务工的父母方便与孩子联系、增强情感交流的工具。但有些留守中小学生玩起游戏就爱不释手,父母打来电话说不了几句话就想挂断。每到假期就进入了他们的“游戏模式”——早晨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在困得手机要砸脸的时候,也要“血战到底”。
政策相对完善,落实存在“梗阻”
近几年,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等问题做出细则规定。2017年,民政部联合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基层表示,现在国家的政策比较完善,难点在于政策与落地之间存在断层,关爱服务工作存在不少共性问题。
——各地各部门对留守人员关爱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地方领导认为留守人员较少、问题不突出。有的认为抓经济是硬道理,从思想深处把它搁在一边。在一些地方,关爱工作处于群团、社会组织“自拉自唱”的境地。
——现状分析不够,任务重点不突出。虽然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关爱工作,也有不少好经验、好做法,但从整体来看,对于“重点是什么”“到底如何抓”等认识不够。有的虽然问题看准了,但抓的力度不够大。
——关爱服务碎片化,缺少合力。现在做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的单位不少,政府部门有民政、教育等部门,群团单位有妇联、团委等单位,社会团体有老年协会、关工委等团体,此外还有不少公益组织。从政协民主监督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些机构统筹协调不够,关爱服务一阵子、点状式和碎片化现象比较多。
——社会服务队伍亟须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志愿者队伍人员组成复杂,许多人缺乏专业化、职业化能力,规范化指导水平不高,导致一些关爱行动收效甚微。
关爱更需人性化、精细化
中央提出,要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不仅面临如何长大的成长问题,还有如何发展的教育问题、如何谋生的社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推进,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让扶贫政策的落实更加人性化、精细化,让贫困家庭孩子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毛演堡乡卜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卫昌认为,应构建起社会、家庭、学校、司法四位一体的协同保护体系,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以村和学校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监护人培训制度、定期亲情交流制度、特别关爱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等。
“探索启动‘代理家长’工作,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帮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农村学校开设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免费视频连线小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单。”刘卫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