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09:32: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叶昊鸣、齐中熙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今年以来,在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推进“稳就业”工作,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依然达到129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返乡创业,稻花香里说丰年
金秋时节,三湘大地,眼前5000余亩金澄澄的稻田让湖南耒阳“90后”小伙儿曹牛峰心中充满了喜悦。
2013年,从技校毕业的曹牛峰回到家乡创业,成立了“耒阳市新市镇绿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地闲置的土地和大量有就业岗位需求的劳动力让他看到了希望。
在当地农业银行210万元优惠利率“创业贷”支持下,曹牛峰购买了农机、农具、种子,吸引了数百名农户成了合作社的会员,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重新回到家乡。机械种田、兴办加工厂……贫困的忧愁渐渐从村里人的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富裕的笑容。
曹牛峰和他的“致富经”只是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各地纷纷拿出实际举措,在融资、用地、服务、人才、风险应对等方面出实招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促进当地就业增收。
在中央层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 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各类用人单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国务院12月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符合相应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这对于“曹牛峰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提高技能,用小刀“刻”出幸福生活
在甘肃临夏,郭宏伟每天开着小轿车往返于工作园区和自家的小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小轿车、单元楼,是他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从开始接触砖雕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刻了多少件了。”郭宏伟说。
郭宏伟说的是甘肃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临夏砖雕。2006年,因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和传承价值,临夏砖雕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临夏砖雕产业园正式开业,并开始招收本地青年学习传承这项技艺。郭宏伟与临夏砖雕的际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通过提高技能本领,实现更好更全面的就业,郭宏伟的奋斗故事并非个例。
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为主的培训计划,完善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至2020年底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2021年起力争年培训新型学徒50万人左右。
为落实提高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政策要求,各地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师带徒活动,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工匠人才培养选树计划。
保障重点,让特色经济“滚雪球”发展
定型、雕琢、打磨、粘接……在一双灵巧的手中,一颗颗看似平常的山核桃,不多时便褪去了平凡的外表,“变装”成了一个个“花瓶”“钟表”“斧头”等精美物件。
制作山核桃工艺品是河北巨鹿小伙儿陈灵涛的“神技能”。虽然年少时因小儿麻痹症而造成下肢瘫痪,但靠着这项拿手绝活,凭着当地山核桃的特色经济,他不仅实现就业,还清债务,还成了当地就业扶贫车间的负责人。
陈灵涛的经历只是巨鹿县200多家“就业扶贫车间”、1800多名再就业人员中的一例。
“就业扶贫车间”走入乡村,建在村头,正日渐成为不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形式,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特别是让当地留守的妇女、残疾人、老年人从就业“困难户”变为有干劲的“产业工人”,为他们带去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如何织密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就业,其中一项便是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卫星工厂等方式,让一些就业困难人员发挥自身特长从而获得岗位。各地开展诸如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等专项服务,让贫困人口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