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09:54:56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闻声
插图 程思遥
随着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啃老族”逐渐登上社会舞台,并随之出现了中国式“老养小”的怪象。
毋庸置疑,老年父母为生计起早贪黑,年轻儿女图安逸无所事事,这种“老养小”给全社会都敲响了警钟。我们都该认真反思一下,做子女的要反思——怎样才能自强自立,不做“寄生虫”,毁了父母的晚年幸福生活;做父母的更应该反思——过度溺爱不“断奶”,不仅害了孩子,更苦了自己,得不偿失。
现 象
近七成家庭存在“老养小”
家住朝阳区的杨大妈已经退休几年了,按说应该轻松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了,可她身上的担子却一点儿没轻。
虽然杨大妈有退休金,但是她依然是“月光族”,不仅大部分收入都倒贴在儿子身上,还因为给儿子买房借了一笔外债。“大学毕业的儿子结婚后,小两口工作忙,简直就把我这里当食堂,蹭吃蹭喝完了嘴儿一抹,就回自己的房子睡觉,啥事儿都不管。”杨大妈苦笑着说,“除了经济上的‘被啃’,在体力上我也是退而不休。去年有了孙子,我是既出钱养儿子、儿媳和孙子,而且还得甘做义务“保姆”,每天从早忙到晚。明年秋天,等孙子上了幼儿园,我还得负责接送,比上班累多了……”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将近七成家庭存在不同程度“老养小”现象,其中三成左右成年人需要父母支付全部或绝大部分生活费用。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十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以往传统的“养儿防老”演变成了现在的“老来养儿”。被“啃”的老人,有的是出于自愿,更多的则是出于无奈。但无论如何,在对孩子又爱又怨的矛盾心理中,他们依然在默默地付出着。父母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大,成了家,立了业,本该功德圆满,颐养天年。可常挂在父母嘴边的一句话却是“趁着我们还有力气,赶快生个孩子,我们帮你们带”。“老养小”现象,愈演愈烈。
其实,这种现象,在大城市,可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帮助,爱护;而在农村,更多的是无奈、心酸。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很多年青人由于缺少一技之长,经济来源只有靠外出打工为生。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当生下孩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或者只是为了给孩子买更好一点的奶粉,不得不撇下嗷嗷待哺的婴儿,四处漂泊,本该自己照顾孩子的使命却落在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上,好像这是父母该尽的义务,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实则是对自己下一代的不负责,同时更毁掉了父母本该幸福的晚年生活。
探因
传统教育观念滋生“啃老儿女”
虽然“老养小”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可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个问题确实更突出。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实质,不论哪一种啃老,亦或“老养小”,一个共同的深层心理渊源,就在于我们所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在于我们特有的“亲子一体化心理”。
首先,传统文化导致了亲子一体化心理。传统文化中的“养儿防老”亲子观,在强化亲情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了,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于是,一面是父母认为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女,一面是子女以为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在亲子一体化心理中,与其说是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如说是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说,是父母对子女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其次,独生代现象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他们从小生活在被呵护宠爱的环境中,渐渐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主的能力。因此,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还要依赖父母。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啃老程度明显比非独生子女严重。由于是一个子女,过度的“爱”导致父母对子女产生“反向依赖心理”,如果子女不依赖他们,他们就觉得失落。因此,不帮子女操办婚礼,不给子女出钱买房,不给子女带孩子,就心里不舒服。从前面的案例也可看出,大凡家有啃老族,都是父母愿意让子女啃。这种独生代现象,加重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亲子一体化心理,亲子之间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更缺乏彼此独立的意识。
危害
“老来养儿”啃伤父母的心
时下,在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里不时出现中年人或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焦虑的眼神和在人群中被拥挤的身影,让人看了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其实,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找工作,而是为至今仍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的儿女争取就业的机会。
刘阿姨为了女儿的工作,在京城各区的人才市场奔波了几天,“我们的女儿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不让她操心,什么事情都不用她管,就希望她能快乐地成长。可现在女儿长大了,学业也完成了,却变成了懒惰、不自立的人,20多岁的人了,到现在什么也不会干。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儿不仅不会干,而且动不动就支使我。总是把‘父母挣的钱,我来花’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且认为‘父母养儿女是天经地义的’……”说起自己的女儿,刘阿姨有些激动,她说,“现在我和老伴儿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可女儿现在这样很让我们伤心。我们老两口商量,不能让她这样,她需要得到磨练。所以给她找一份能够磨练人的工作,让女儿知道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决不能这样靠父母‘养老’。”
调查发现,“老养小”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这类小孩儿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精神上始终处于襁褓之中。
据调查,他们中一类是纯粹寄生虫型失业,依赖父母生存,不愿意辛苦谋生;一类是被迫失业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障碍,完全摒弃“上班”这种生存方式。他们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都是应该的,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父母“活到老,累到老”,被他们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与子女经济、生活条件有关,但现时敬老观念淡薄也是重要的因素。于是有人用“啃老”、“傍老”来形容他们的状态,在一个戏谑的称呼之下,显现出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对策
“禁啃老”首当培养自强意识
针对“老养小”现象,社会学专家均表示,“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目前,除了要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之外,还要切实抓好教育,将以往的溺爱式家庭教育转变为重视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父母就要有从小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学校也应当把挫折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来抓。
你养我大,我养你老。面对“老养小”问题,除了要让年轻人自强自立,还要有关键的心理对策,就是切断连接亲子两代人的“心理脐带”。
其一,父母狠下心“断奶”。父母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教子女及时“心理断乳”,及时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角色定位,不要总是扮演强者的形象。父母主动示弱,会加速子女的心灵成长,促使子女成为强者。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父母要拿出行动狠狠心给子女生活上“断炊”,学会说“不”,不要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应该学会独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其二,子女挑战自我“成长”。作为已经成年的子女,应该拿出勇气面对生活,主动在心理上“断乳”,让自己的心理早日成熟,独立地适应生活,担当责任。同时,还要改变就业观念,在就业上不要期望过高,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从承担家务、走出家门、尝试短期工作,到从事长期工作、谋求理想工作,不断自我强化,不断自强不息,变啃老为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