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6 10:38:31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涂铭;魏梦佳
金秋十月,在北京延庆离城区40多公里的四海镇黑汉岭村,村委会后面一排名为“黑汉岭老年餐桌”的平房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临近中午,20多位老人围坐在几张圆桌前,乐呵地吃着饺子、唠着家常,其乐融融。
饭后,83岁的史尚学在村里志愿者的帮助下,搀扶着老伴张淑华坐上轮椅准备回家。他说,老伴患病3年多,腿脚不便,自己也身患癌症,没法在家做饭,但儿女们都安家在外,不便照顾,老两口不愿离开故土,又怕给孩子添麻烦,所以吃饭一直都是凑合。
四海镇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深山区,农业种植是主要产业。镇党委书记张胜军介绍,该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50%,有的村甚至能到70%。年轻人不愿守着深山过日子,出去打工的多,年迈的老人缺乏照料,像史尚学老两口这样“凑合”吃饭的不在少数。
“老人做饭吃力,也不愿离家,儿女每次回来就做一大锅饭,老人每天就来回热饭,剩饭剩菜能吃一周,饭都馊了,有的白馒头变成了黄馒头,把人都吃坏了。”谈起以前村里老人的境况,张胜军仍唏嘘不已。
“自从村里有了老人的‘小饭桌’,我们每天吃饭再不用愁了,以前做一顿饭吃好几天,现在不用吃剩饭,天天吃得饱、吃得好,蒸包子、包饺子,有荤有素,幸福大了!”史尚学高兴地说。
被老人们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大食堂”的“老年餐桌”是延庆区正大力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主要解决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尤其面向孤寡、空巢、残疾老人等更需照顾的群体。
延庆区民政局局长胡玉民介绍,延庆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口有4.1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26.7%。区里近年开展的一项对老年人的需求调查显示,吃饭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而对于农村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来说,解决“吃饭问题”的需求更是迫切。
胡玉民说,其实延庆早在2010年就建设了第一家“老年餐桌”,但一直推进缓慢,到去年底全区建成的“老年餐桌”仅20家,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经济较好的乡镇。
“老人们有需求,村里也想为老人做实事,但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村里没钱建、运营难维持,只能守着空房子干着急。”他说。
民以食为天,农村老人吃饭的“小事”成了政府关心的“大事”。在市级财政政策支持下,今年起,延庆区对农村“老年餐桌”出台了“一免两补”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一免”是指村里免费提供房屋、场地,“两补”是指政府为“老年餐桌”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每个“老年餐桌”最高补贴20万元。延庆还专门制定餐桌建设和运营补贴办法,保障餐桌建设的标准化、食品安全及长效运营。
有了市区两级支持,四海镇很快行动起来。今年9月,黑汉岭等6个村的老年餐桌集中开张,吸引了300多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前往就餐。张胜军介绍,在区里补贴基础上,镇里还给每个“老年餐桌”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镇级补贴。
“政府补贴一部分,老人自己负担一部分,每人每月只需交100多元餐费,餐桌就能办下去。”张胜军说,收取少量餐费是希望就餐老人能节约粮食,也是出于长期运营的考虑。
“老年餐桌”开张后,深受老年人欢迎。“今年区里委托第三方对全区30个村庄的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我们镇前山村全区排名第一,老百姓满意度达96.6%,老年餐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张胜军说。
胡玉民说,今年以来,延庆已新增“老年餐桌”13家,还有一批正在建设或推进中,力争到年底,全区餐桌总量将达60家以上,可覆盖9000多名农村老年人。“我们一定要把这张‘餐桌’建好,让老年人不仅能吃得上,还能吃得好,晚年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