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平谷搭“生态桥” 农业垃圾变成宝

2018-08-27 10:30:42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记者 褚英硕文并摄

平谷“生态桥”工程试点基地内,果农交来的桃树枝,被粉碎机粉碎成末。

  桃树夏剪正当时,昨天记者来到平谷区大桃主产地之一的刘家店镇,发现原来每逢剪枝的季节,堆放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树枝山不见了踪迹。村民说,这树枝既没乱扔,也没烧,而是都换成了肥料。

  平谷区是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全区桃树种植面积22万余亩,每年产生的果树枝条等农业“九废”达31.37万吨。大量农业废弃物焚烧、乱堆乱放,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困扰多年。

  难题为何多年未解决?“政府、企业、农户都在想办法解决,但因各自局限形不成合力,政策、资源、资金、产业、信息等缺乏整合,各主体均无法独立破解,存在‘断桥’。”平谷区农业局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佟全锁说。

  2017年1月,平谷区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运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生产企业或合作社成立公司,将果树园林枝条、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创新技术生产为优质有机肥,按比例与农民置换桃树枝等废弃物,再度还田生产,不仅改良土壤、美化生态,还消除了安全隐患,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间的协同共治问题。

  在位于刘家店镇的平谷“生态桥”工程试点基地,果农们驾驶着载满桃树枝的电动三轮车,排队等待着称重、卸货。这些枝条将被送入粉碎机加工成锯末状,再与禽畜粪便或沼液沼渣混合,经过20-45天的发酵,变成有机肥。“1吨枝条可生产1-1.2吨有机肥,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陆续给果农发放,果农交1吨树枝可以换回1吨有机肥。”大化公司总经理王建术说。

  如今,新模式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截至目前,全区已粉碎农民自发上交农业“九废”9.23万余吨,已生产优质有机肥2.3万余吨。这些肥料经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多次检测,均达到有机肥国家标准。这些肥料有机质含量高达79%,与同类有机肥相比高出近30%,生产成本仅为其一半。

  寅洞村果农张浩友家种了10亩桃树,去年年底他将冬剪下来的20吨枝条陆续送到了基地,换回了有机肥,立马就给桃树用上了。“以前这些树枝都用来烧炕,现在为了环保不能烧了,树枝没法处理。现在好了,树枝换成了肥,用上这种肥以后,土地变松软了,蚯蚓多了。今年种出的桃不仅甜度高了、颜色更艳,而且不爱软,保鲜期比过去多了5天左右,平均一亩地还能省500元的肥料钱。”张浩友说。

  为搭建“生态桥”治理工程的信息链,平谷区还专门研究开发了“生态桥”治理工程APP管理平台。农户在APP管理平台上注册即签署了生态文明公约、获取生态信用证,建立起生态信用体系,通过APP就可进行废弃物称重、信息查询和兑换有机肥。同时,村级组织通过农户提交农业废弃物数量和日常监管巡查检查结果,考核记录农户履行生态文明公约情况,形成生态文明积分,以此增减有机肥兑换比例,将生态信用与农户利益挂钩,促进农户不断增强生态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参与到树枝、秸秆等废弃物的收集中。

  “生态桥”治理模式的成功试点,背后是一系列不断完善的制度供给作为支撑。据介绍,政府以资金“拨改投”为纽带,区政府成立生态桥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与村合作社和企业共同成立运营公司,通过企业市场化运作,将所得利益用于返还社员或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探索打通了农业生态化生产的多个链条。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百姓利益的高度统一,变废为宝助农增收。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