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假期社会实践更能开阔孩子视野

2018-07-30 12:21:39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插图 周航

  炎炎暑期,骄阳似火。与夏日一样火热的除了天气,还有各类席卷而来的课外培训班:“暑期英语精英班”、“初中语文提高班”、“小学珠心算兴趣班”……不一而足。暑期“进补”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原本可以调整休息的暑期,却摇身一变成了“第三学期”,不仅家长忙累不歇,孩子更是叫苦连天。此情此景,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带来一个不得不去思索的问题,那就是假期课外培训班为何总是屡禁不止?

  现状

  培训广告“满天飞”

  “很多时候都是跟风报班,孩子同学都在上课补习,自己的孩子不去就怕落下……”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女儿今年9月开学就要上六年级了,即将面临“小升初”压力。不拼命超前就上不了重点初中,上不了重点初中就很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高中就很难考上重点大学。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的都是孩子的人生。思来想去,还是“报吧!”

  按常理来说,暑假本应该是学生放松愉悦身心、调整状态、培养爱好的大好时机。但事实上却成了“第三学期”,从放假前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五花八门。

  至于报课外班的原因,无外乎希望利用暑假期间培优补差。大部分的孩子上暑期班是因为平时一直在上,暑期就顺理成章地接着学习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将面临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让不少家长趋之若鹜。开学将升入初一的家长刘女士表示,就是因为没给孩子报补习班,结果“小升初”屡屡碰壁。“只能上划片的初中了。暑期给孩子报了初高衔接班,不趁暑假提前预习熟悉一下课程巩固基础,怕孩子跟不上。错过了小升初,再也不能让孩子错过初升高了。”

  “专业一对一辅导”、“努力这夏季,赢在新学期”……在学校、小区等场所,随处可见培训机构印发的各类宣传传单、折页。这些培训机构招生花样繁多,有的实行科目打包,科目购买越多打折力度越大;有些机构则推出“两人同报9折”“三人同报8折”等组团报名优惠;还有的打出“私人订制”旗号,免费为孩子测评知识薄弱点,再制定补习方案。而培训班的收费标准参差不齐,“1对1”个性化培训班收费最高,1小时收费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一般的寒假培训班费用则相对较低,大多数科目每小时不超百元,但课时往往固定在40节左右,平均每科也要2000元。

  尽管培训班价格不菲,但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还是纷纷掏钱报名。“给孩子报培训班一年就要花几万元。可没办法,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不学就掉队了。就只当花钱买心里安慰吧……”对此,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探因

  校外报班“受追捧”

  “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宁愿现在让她牺牲课余时间,也不愿意她以后没有拿得出手的才艺,或者成绩平平,落于人后。”暑假刚刚开始,小学生张恬的妈妈就给女儿报了3个培训班:英语、作文和拉丁舞。“每天依然得上课,一点都没有放松,感觉自己好像放了一个‘假暑假’。”张恬撅着小嘴巴儿,满脸不悦。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教育部门明文规定,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负担;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而事实上,“补课禁令”却未真正刹住课外班补课现象,社会上的各类培训班不仅依旧存在,而且每到寒暑假还越发“红火”?调查发现,顶着家长、培训机构“假期不努力,开学徒伤悲”的说辞和广告语,孩子们的假期更多的被看作是“抢跑”“拉开差距”的好时机。原本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假期,如今却被“超前学”“刷题”占据,为将来升学增加砝码。

  一些家长表示,之所以利用暑期报名各种课外培训班,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抓住假期提分期,赢在学期新起点”的广告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使他们在渴望玩耍和害怕落后的情绪中摇摆,甚至焦虑。“如果假期不去上培训班,而别的同学都学了,我害怕开学时别人都会只有我不会……”一位准备上课的小学生叹了口气。

  除了报班提高成绩之外,还有一重焦虑困扰着家长。“孩子放假,而我们大人每天还要上班,不可能天天在家看护。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沉迷于手机或是电脑游戏,甚至外出游玩造成人身安全……”放假以来,由于无人看管,李女士和丈夫只好给儿子报了英语、数学和美术等5个培训班,并轮流带着孩子上。“本来想着让孩子有个快乐的假期,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不上培训班,孩子假期不知道该送去哪里。”李女士感叹道,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给孩子报班,主要原因是没人管。如此一来,也给假期培训班增加了“人气”。

  支招

  社会实践“提素质”

  “现在有种很流行的说法叫‘假期是用来拉开差距的’。”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被动的超前学习,容易做成夹生饭。许多上过培训班的同学会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一遍,上课就不注意听讲。

  “暑假的本意是让学生换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段时间里调节自身的状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专家表示,校外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然而,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

  实践证明,家长让孩子频频上补课班、培训班等现象违背了他们的成长规律,挤压了中小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而实际上,优秀的学生不是补课补出来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寒暑假期间,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多带孩子去开阔视野。

  “只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只有观人生,才有人生观。”调查发现,与在培训班度过假期的孩子相比,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孩子,学习上更有后劲。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提供更多让学生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的社会实践场所。同时,家长也应转变一下只重视文化课的陈旧观念,鼓励孩子多提升文化、体育和科技等方面的素养,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短评

  教育减负还在路上

  当下,在教育系统做出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班。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

  其实,家长的“初心”可以理解: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痴心钟爱补习班,将孩子的休息档期排满,以求成绩拔尖,赢得更多机会。但世道其反,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童年玩乐的天性,而且拔苗助长的危害不言自明。学校每年放寒暑假,目的就是让孩子调整休息。如果假期不放成为“第三学期”,无疑会增加孩子负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学。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中获得益处,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显见,讲教育减负、素质教育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推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概言之,教育减负还在路上,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