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首页
注册
登录
中国农村杂志社
新闻
话题与事件
社会
人物
调查
政策
特稿
电子期刊
公报
科教
生活
视频
图片
1
77岁乡村医生每天拄着拐杖走7公里奋战抗疫一线
2
90后好村干,累倒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3
战“疫”最美“党员夫妻哨”
4
一个农村九旬党员为防疫交“特殊党费”
老护林员的除夕:守望那山那林的平安夜
每年除夕的灿烂烟花寄托着浙江衢州开化古田村村民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当烟花升上天空绽放时,总有一人站在森林最高处的瞭望台,为村民守护平安。这个人是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赖正
2017-01-28 19:17
列车调车员的春节:“火车的声音就是回家的声音”
27日晚上,重庆火车北站,刘铁军像往常一样站在从北京西开到重庆北的T9次列车前端,通过对讲机引导着车辆开往检修区。冬夜的寒风吹在脸上,他似乎浑然不觉,仔细地观察着前方,手握放风阀,不时吹响口笛,提醒附
2017-01-28 19:05
一个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坚守
27日,除夕,安徽阜南县黄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吴高峰要在乡镇卫生院值班,而他妻子刚刚在两天前生下一名“二宝”。一家四口的第一次年夜饭,他却要缺席了。
2017-01-28 19:00
“第一书记”进村 家家户户“带电”
西洲里村地处晋北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农民收入少。全村131户中,超过三分之一是贫困户,其中多数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创收能力低。为了摘下村里的“穷帽子”,马春光四处串门子、
2017-01-26 09:17
“大龄”农民丁兴武外出务工记
41岁的湘西农民丁兴武前几个月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打工。如果不是一个跨省劳务输出对接措施带来的契机,他可能现在还在家“坐困愁城”。
2017-01-24 11:23
最美科技人朱清科黄土高坡留下绿脚印
“我的这一生,三分之一在固原,三分之一在陕西,三分之一在北京,各二十年左右。”朱清科这样概括自己的前半生。其实他是用了整整60年来了解、回馈西北这块土地。
2017-01-22 14:23
制种女达人刘学红的“旺富诀”
提起北京庙城利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兴致勃勃地说起一个名字:刘学红。她正是现任合作社的社长、京郊玉米制种科普带头人。几年间,她带领300多户社员在自家土地上制种致富,被社员们亲切地称为“玉米制种女达人”。
2017-01-18 10:25
郑暖冬:用工匠精神让木头重现生机
1990年12月,郑暖冬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个传统手工艺世家。她的父亲郑春辉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木雕创作。受父亲影响,郑暖冬从十三四岁起就对木雕萌生了兴趣。
2017-01-18 10:15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搭起劳务脱贫桥
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农民工司令”1997年还只是深圳一家小吃店的店主。2000年,他成立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目前,这家公司知名的劳务合作平台,已经与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上百家企业合作,与日、美、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劳务输出员工近百万人次。张全收因此被誉为“农民工司令”。
2017-01-18 10:07
李军——坚守在深山里的铁路“骑警”
今年55岁的李军是广西柳州铁路公安处南丹派出所的民警,自2009年黔桂线开通电气化线路以来,李军就一直坚守在南丹所管内治安工作的岗位上。
2017-01-16 15:17
西部青年创业:从走出大山到重回大山
)“新一年,我要通过电商销售1000万元的土特产,带动167户农户全部脱贫。”在中国西部大山深处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当36岁的山乡青年周小龙用缓慢的语调说出新年“小目标”时,许多人都发出惊讶声。可要是了解过他的创业轨迹,你就不会觉得稀奇了。
2017-01-15 16:38
延庆农嫂王淑兰和她的山核桃油
延庆区大庄科乡景儿沟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这里盛产山核桃。山坡上、房前屋后都是核桃树。山核桃是最好的熬油原料,村民熬油的手艺,代代流传下来。如今,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了。王淑兰放不下这门手艺和这份情怀,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组织街坊邻居,一同熬核桃油,迎接春节。
2017-01-13 11:28
护绿使者:一群人用孤独陪伴绿色生命
数十年来,当地群众和科研工作者并肩抵抗风沙,以智慧和韧性,用青春和汗水,在“死亡之海”滋润出片片“希望之洲”。
2017-01-13 09:08
为了一家人能够在春节期间团圆
每年春节,从事餐饮厨师工作的郭胜代都要在北京值班,为了一家人能够在春节期间团圆,李秀萍便带着两个儿女,从村里乘汽车到无为县城,再乘坐火车,辗转1200多公里,最终一家人在北京团聚。李秀萍说:“孩子们已经大半年没见到爸爸了,不管在哪里过年,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就好。”
2017-01-12 22:45
“第一书记”杨波 七年坚守攻坚脱贫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900多米的“贵州屋脊”,有一个名叫海嘎的贫困村。外来驻村干部杨波,连续近七年决战贫苦高山,带领全村300户贫困户脱贫254户。“第一书记”杨波成了海嘎脱贫路上的“守望者”。
2017-01-11 19:42
第一页
上一页
......
58
59
60
61
62
......
下一页
最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