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 10:49: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郁静娴
“农业技术还是他最行”(最美农技员)
——记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每年一到春耕时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各乡镇村组的田间地头,就到处呈现出火热的“铁牛”欢腾景象。看着插秧机“嗒嗒嗒”地在自家田里开来开去,村民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农业机械化、农民节本增收……提起禄丰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刘少龙,农民都说:“他可真比‘铁牛’还牛!”
告别一手执鞭、一手扶犁的传统春耕
禄丰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在18万亩左右,当地人世代务农,多少年来在传统耕作方式中步履艰难。
刘少龙目睹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疾苦,心中涌起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存状况的强烈愿望。1991年,刘少龙从云南省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自此在农业推广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
水稻栽插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如果要推广机插秧,难点主要在于育秧。机插秧需要统一作物品种和技术标准,关键要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特别要推广集中育秧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刘少龙所在的农技团队多次前往江苏、湖南等省参加全国水稻生产现场观摩会,学习回来后潜心钻研水稻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并在2010年引进水稻机插秧技术,在粳稻上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成功。
机器在田间完成作业时,因机插秧秧苗小,机械操作不如人手灵活,刚插出的秧苗又小又没有手插秧整齐,农民对这项新技术很是怀疑。面对大家的异议和责备,刘少龙坚信“实践会证明一切”,他不断加强科技知识普及,让农户增强对农业科技的信心。
到了盛夏,田里的景象是,机插秧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比传统手插秧长得还要好。秋收时,经过测产验收,机插秧总体比手插秧每亩增产超过60公斤,亩节本增效450元以上。看到丰收的成果,乡亲们心服口服:“农业技术还是他最行。”
不是在示范基地,就是在农户家中
出身农村,刘少龙对农业生产不仅有着深刻的了解,还对农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技干部,应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
每年有7个多月的时间,刘少龙都在全县各个乡镇奔走,一干起活来就没完。“平时在办公室很难见到刘少龙的身影,他不是在示范基地,就是在农户家中,每天都在奔波。”在同事眼中,这就是他的生活常态。翻开刘少龙的工作记录手册,一串串数字印刻着他心系“三农”的辛勤脚步:每年下村指导300天以上,为群众解疑释惑1000余次,每年亲自集中授课40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
多年来,刘少龙坚持向广大农民传授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水稻机插秧、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多项农业技术,亲自抓好500余亩示范基地建设,每次都是手把手地教,直到农民掌握为止。2014年,全县开展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250亩,分成9个点,为确保每个点工作不出纰漏,他几乎每天都待在示范点上,卷起裤脚下田,指导合作社社员进行种子处理、播种、育秧、秧田管理等。
“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耐心热情为我们讲解科技知识,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打个电话给他,他都会赶到现场诊脉开方,从不叫苦。这样务实、能干的农技干部,我们老百姓是真心喜欢。”说起刘少龙,禄丰县金山镇岔河村村民应文仙竖起大拇指。
与水稻产业一样,实现其它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使农民进一步节本增收,这是刘少龙始终不渝的理想。传技术、忙指导……穿梭于田间地头的他,正带领禄丰农民走在科技兴农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