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08:49:15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记者李鑫 渭南台刘莹 潼关台姚龙)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夏天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夏收从南到北开始进行。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亿4千零52万吨,比2016年增产131万吨。2017年夏粮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左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小麦是夏粮中重要的农作物。中国乡村之声特别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关注哪些在麦收中的人和事,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乡村发生的新变化。
每年麦收时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期待、跨越千里、风餐露宿,开着农机追逐农时,走南闯北忙碌在田间地头,用汗水和辛劳丰收着喜悦和希望,他们就是被人亲切称之为的“麦客”。今年,在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西敖村,出现了一对“90后”麦客夫妇,他们认真仔细、能吃苦,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热议。
关中地区是粮仓,潼关县的小麦收割最早。
胡倩:我们今年是第一次来。这边的大爷,人都挺好的,就收这个了,一天下来,好一点的话在2000块钱左右。
说话的叫胡倩,是名90后。她有一个身份:麦客。这两年,每到麦收时节,胡倩会开着自己的机械来回转战,陕西、山西多个地方的麦田里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胡倩:到成都,到汉中,然后再到陕西,收割小麦,9月份开始收水稻,从四川到云南到广西,一年没几个月休息时间,基本上都在忙。
潼关的小麦成片,正是农用机械用武的好地方,虽然累,但是荷包满了,胡倩很满足。2016年,时年24岁的胡倩和孙唐骏喜结连理,他们在四川老家养过鸡,卖过衣服,有了一定的资金以后,购买了拖车和收割机,像镇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当起了麦客。
胡倩:我和我老公,老公专门开收割机,我就负责量田,联系客户,收钱。今年车太多了,生意不怎么好,可能就是两三万块钱,这一季都不错了,如果收一天,基本上一两千块钱。
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胡倩说,当麦客以来,要感谢的人很多。
胡倩:叔,今天特别感谢你啊,给我介绍了这么多生意。我们第一次过来也没啥经验。
农户王苏友:我见这俩娃也年轻。出门这么远,他们从四川到这来给咱们收麦,也是给咱们帮忙,娃小,有点困难,咱自己收了,给娃们多介绍几个生意。这俩娃人也挺好,活地道的很。
农户王必成:小伙不但给我收的速度快,收得好。而且乃这媳妇还给咱帮忙收,两个娃就是好。
在大家眼中,胡倩、孙唐骏这对麦客夫妇干活仔细,有激情,能吃苦,就是庄户地里的人,这种感染力和亲和力,是他们拿下一个又一个订单的基础。丈夫孙唐骏说:
孙唐骏:一天一直割大概就八九个小时,到下午有点累。因为我们是贷款买的农业机械,现在还欠了一些帐,所以要自己努力。
长时间的站立,不停地劳作,对于很多九零后来说,想都不敢想,不过在胡倩和孙唐骏的眼中,大地是纸,机械是笔,他们挥洒的汗水,就是青春的书写。
胡倩:趁现在年轻一点,多挣一点钱,以后生活条件也好一点,晚上闲的时候多做一点饭,第二天热一热就吃了,忙的时候24小时都不吃饭的,就车上备点干粮,备一点水,就这样吃了。
潼关县,北临黄河,土质较好,昼夜温差大,是小麦的优势产区,每年都会有不少麦客开着机械前来收割,胡倩孙唐骏只是其中的一员。潼关县农业局农机站站长郑鑫说,麦收是关中重要的农事活动,麦客则是他们服务的重要群体。
郑鑫:每年来我县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有200多台,我们对这些外来机手提供收割信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设立了24小时的值班电话,确保三夏工作圆满完成。
“关中第一镰”已经开镰了,很明显,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