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真诚记录丨他用三十五年,为中国“三农”发展画像!

2018-05-10 09:25:57       来源:农视网    作者:

  “如果岁月是一条河,那么这些年流过的都是记忆的风景”

  ——摘自《三十五年再回首》

  当赵泽琨同志回忆起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西安坐了20多个小时绿皮火车到达北京开始的。那是在北京的一个仲夏,他先到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地)报到,再到位于复兴路61号院的中国农民报社(《中国农民报》后更名为《农民日报》)所在地报到,至此,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命运就与复兴路万寿路、与媒体这个神圣的职业结下了此生不尽的缘分。”

  

  在这段长达35年的缘分中,赵泽琨记录下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也为人们讲述了很多让人牵挂的“三农”故事。如今他将这些年辛勤耕耘的部分成果集结成书,取名为《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

  2018年5月8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京举行。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书元,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王彤,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泽琨(本书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等首都各新闻单位领导嘉宾五十余人出席。黄书元书记致辞,王彤副书记宣布本书正式发布上市。

  

  会上,来自中宣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工商联及首都新闻单位、企业代表等嘉宾,围绕《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一书分别发言, 并就本书涉及的农村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从第一次采访到获得中国新闻奖,今天,我们采访到了赵泽琨同志,十年磨一剑的他给我们讲述了这三十五年从事新闻事业里,那些让他记忆犹新的人和事。

  

  “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分三小段,自己很得意,可惜被副主任没说一句话就毙了。”

  ——摘自《采访中的几个第一次》

  我采写的第一篇通讯是随同当时的商业部农资局去包头市开会,大冬天内蒙古的雪很厚,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当时,我年轻气盛,毫无寒冷之感,会议结束后,一个人跑到河套平原巴彦淖尔市西部的杭锦后旗,采访旗委书记,了解牧民生活生产情况等。这是我记者生涯第一次单独出马,第一次吃肉喝酒,围炕而坐。这一夜在旗委书记家的土炕桌上闹到很晚。回来用心写了一篇赞扬旗委书记的通讯,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分三小段,自己很得意,可惜被副主任没说一句话就毙了。我一直反思,那篇通讯咋就胎死腹中。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结论,就是那篇处女作学生腔、太花哨,不够刊出要求。

  

  1988年9月,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采访渔民

  我在历经三五年的各种采访磨合之后,羽毛慢慢丰满起来,辛勤耕耘有了收获,渐渐成为部门的主力记者,发稿量大,稿件质量不错,年年都有获奖作品,被同事们称为“赵头条”。

  “我们搞流通太难了!走州过县,几乎处处都收费,站站都罚款。再这样下去,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只好烂在本地,我们只好窝在家里受穷了。”

  ——摘自《八百公里跟车记》

  那是1991年春节前,我经常联系的北京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断货了,市场老板说是因为山东、河北等地设立的检查站太多,随意罚款使运菜户不敢上路。我和唐园结、傅之棣两人前往蔬菜产地山东苍山县调查。由我扮成运菜户,跟着农民菜车一路到北京实际调查。菜车是下午四点多由产地出发,第二天下午到北京。

  

  在菜农运输车上采访

  《八百公里跟车记》系列报道发表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全文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转播。全国掀起了清理“路卡路霸”的整顿行动。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专门写文表扬我们。这次报道是我获得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作品。

  “尤其记忆深刻的是在福建采访习近平同志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平易近人、朴实真诚的作风让我至今难忘。”

  那年,参加完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菜篮子”会议后,我去拜访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采访他并送上我刚出版的书,里面有我对他以前的专访报道。按过去采访时相互留下的电话,我约好了第二天拜访他。那天下午,秘书小陈到省委大门外等着我,小陈带我到习近平同志办公室。习近平同志办公室是两间普通房,窗明几净,简单白墙,墙上挂着中国和世界地图,红色的竹沙发已经磨出了光泽。习近平同志厚重温和,他语气和缓地对我说,农村记者要多关注福建,福建是农业大省,省委确定的任务是念好“山海经”。

  他走到墙上的地图前给我讲福建的地域优势和绿色发展。八闽大地,山川秀丽,江海绵长。对着无限江山,他胸有成竹。最后,他认真翻看着我送给他的书,诚恳地感谢报社对福建的宣传,鼓励我们做好报道,做好发行,扩大影响,并勉励我要做专家型记者,善于研究问题,发现问题。临走,我们合影留念。他执意送我到办公楼外,我一再表示感谢。

  ——摘自《采访中的几个第一次》

  “怎么写人呢?你要先写山,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山里有个小村子,村子里有棵大树,人,就站在树的旁边”

  ——摘自《我爸》

  不仅如此,书的附录里还记录了朋友女儿的寄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这篇女儿为他写的《我爸》,可以说也让广大读者认识到了他生活中作为父亲的那一面。

  我们看看女儿是怎么写父亲的:“有一次我在跟那朋友视频,他回到家突然唱起了“我的祖国”,搞的我男朋友在那边憋笑不止。有一次我和我爸酷暑中一起坐飞机,司机没有开摆渡车上的空调,人人闷在蒸笼里怨声载道,下车之后大家群情激愤,而那司机仗着自己身在驾驶室里骂骂咧咧,没想到我爸一把把他揪了出来,大家都说,你爸真是一条“好汉”,我的微信微博每次写到我爸都获得一堆赞。有一条是:早上我爸短信我说北京下雪了,我说太好了你们好好享受,他说,下雪解决了上千万人吃水难和华北平原干旱问题及空气污染。我的朋友都说,这觉悟也太高了,真是老牌优秀共产党员。”

  “不畏权贵,不惧困难,独立思考,追求真相,是记者的良知,也是记者的尊严所在。”

  ——摘自《记者的尊严和良知》

  采访最后,赵泽琨同志也给与我们年轻记者许多建议和寄语,就像他在书中写到:

  “记者职业,必须有职业追求、职业坚守、职业情操、职业尊严。

  

  2002年8月,在江西省瑞金市革命老区采访,与全国部分农民报协会记者合影

  一个优秀的记者需要具备这些素质。记者是时代历史的记录者,是国家大政方针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职业追求就是要追求真、善、美,有行动、有措施、有方法。

  职业坚守就是坚守理想不动摇、不游离。职业情操就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职业尊严就是不妥协、不屈就,不被社会上的五光十色所诱惑。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有思考、敢担当、让人尊重的记者。”

  改革四十年来,为从事三农新闻报道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广阔天地。这本书所收录的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舆论监督,或者调查报告、文学作品,让读者感受到泥土味儿的真诚、家国情怀的思考。本书充满生活气息,文学色彩,富有史诗性。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变革的脉络及变革中的镇痛和突破,为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无论你是否从事这个行业、这个领域,都可以阅读,必将获得很多启示和感悟。

  从走出大学门,报到9号院,由“三农”纸媒到“三农”研究,再到农业电视节目,在科教部、群工部、事业发展部、经济新闻部做记者,到副主任、主任再到副总编、副书记,再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主任、书记,没离开过“三农”行业。

  每一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矛盾,新的转型和课题,新的天地和收获,每一次都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每一次总结起来都相当于多读了几年书。唯独不变的是记者的初心、良知、追求;不变的是乡土情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