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15:35:50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陈席元
“干农业,没个三五年,皮毛都学不到!”听说有一对硕士刚毕业的90后小夫妻要来“拜师”,在地里“摸爬滚打”了30年的农技专家顾耀忠直犯嘀咕:年纪轻轻,正经大学研究生毕业,怎么会想来做农场?
50多岁的顾耀忠是江苏常熟董浜镇出名的农技专家,田里的果蔬瓜苗,到他手里一掐、一望,品质、收成立马不一样。
而这对“不走寻常路”的小夫妻,男的叫李中奇,女的叫宁云霞,2016年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此前在南农大与董浜镇的合作基地实习,2017年春,听说基地附近有50亩荒地要流转,李中奇果断拿了下来。
“我要有自己的生态农场,种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出生在农村的李中奇深知传统农业滥施化肥的弊端,他的目标是发展更加科学生态的农业,读研时就选择了“生防微生物”方向。
“‘微生物防治’的理念是‘以菌促生、以菌抑菌’。”李中奇说,用有益菌制成生物肥料,既能防治病害、促进生长,还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土地可持续生产。
2017年9月,李中奇和宁云霞收获了第一茬玉米,亩产在300斤左右,打上“硕士黄金玉米”的品牌,不到6天就卖了800斤,收入6000多元,以前笑话李中奇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个“书呆子硕士”的农户看了,开始上门来要种子、问方法。
李中奇很得意,在他看来,要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理念,只能靠示范,“农民看到能赚钱,才会跟着来种。我的农场梦,就是从一点点开始,慢慢改变传统的种植理念和方式。”
但宁云霞算了算账却发现,这茬玉米几乎没赚钱。“拿到地以后,除草、养地、铺设水肥设施就花了大半年。”
水肥设施老化,水管太细,遇上淤泥就会堵。七八月的酷暑天,正值玉米拔节抽穗,白天周边农户用水量大,水压不足,李中奇就凌晨起床,戴上头灯疏通水管。
种完玉米以后,农场又收获了第一茬番茄,但放了两天,摸起来还是硬邦邦的。一个收货商过来,边挑边叹气:“东西不错,但摸上去像没熟,顾客不敢买呀。”
李中奇站在一旁不吱声,番茄种子是他以200元一包的价格买的,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呢?他拍了张照片发给顾耀忠。顾耀忠一看就明白了:“常熟气候与种子的产地河南不同,你应该挑早熟品种。”
“虫靠治,病靠防。”隔着屏幕,顾耀忠追问病虫害的问题,宁云霞下地一看,的确有些果子上能看出病害。
顾耀忠急了,“病害蔓延很快,果子上能看出来,说明已经严重了。”他建议把地里剩余的番茄全部拔掉,老叶、病叶全部清理出去,掐断传播源,把土翻过来晾一晾。李中奇舍不得,他为了第一茬果子倾注了太多心血,顾耀忠则生怕小夫妻俩不听他的话。
“又是品种问题,又是病害,这就是我担心他们坚持不下去的原因。”顾耀忠说,“理论知识与田间经验不是一回事,农业周期长,每年的气候环境都不一样,市场因素变化大,经验积累很重要。”
“农场规模不大,一切都刚刚起步,资源、经验都太有限。”宁云霞说,“风浪真来了,我们这艘小船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好在顾耀忠最终还是接受了李中奇和宁云霞,愿意收他们当“徒弟”。2017年冬至夜,顾耀忠把自己攒了30年的手册交给宁云霞,起垄、盖膜、埋种、销售,里面记载了一整套田间管理“秘籍”。
一头有师傅“领进门”,一头有政策“亮绿灯”。今年,江苏省出台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兴办家庭农场,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未来,宁云霞希望能有更多怀抱初心的年轻人加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