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 14:14:00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温来生
在京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灯笼村”——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
说起红庙村灯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得不提及村党支部书记闫万军,正是他对红灯笼的热爱和执著,才让村里的灯笼不仅高挂天安门,还远销美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源源不断向海外“输出”中华浓浓的文化味。红红火火的灯笼不仅照红了村民喜庆幸福的脸膛,更映红了村民的心田,照亮了村民的小康之路。
学艺
拜师“灯笼张”
做龙骨、轧灯布、贴云子……隆冬时节,走进红庙村,随便推开哪家门,都有村民在做灯笼。妇女们正在剪布、缝纫、粘穗子,男人们则在一旁往灯架上插铁丝,一派忙碌景象。
宫灯、彩灯、花灯一应俱全,小的不到50厘米,大型宫灯有几米多。大红灯笼使红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灯笼村”,也让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
然而,就在十年前,村里家家户户悬挂的灯笼都来自外出采购。“看着过节时满大街的灯笼,当时我就想这或许是个致富路子。灯笼产业利润丰厚,一个直径1米的灯笼售价20元,成本却只有7元。北京市场的灯笼基本上都来自河北,如果红庙村生产灯笼,市场前景一定十分广阔。”当时,闫万军脑海中浮现出来一幅全村老少齐做灯笼的场面,并由此认准了发展灯笼产业这条致富路。
2007年一次外出机会,闫万军到山东省汶上县喜庆宫灯厂学习灯笼制作,让他第一次知道做个灯笼还需要那么复杂的技艺和工序。通过几天学习,仅仅学到皮毛的他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回到村里。在朋友眼中酷爱钻牛角尖的闫万军决定:“一定要做出个名堂儿来。”
回村后,闫万军开始收集各式各样换下来的旧灯笼。“虽然没有找到好老师,但这些旧灯笼就是我的良师。它们每一个都像是会说话,告诉我各种各样的造型、构造、工艺……”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闫万军终于做出来了第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灯笼。
紧接着,闫万军又把学到的技艺逐一教授给村民。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不到一个月时间,一个又一个的大红灯笼陆续摆放到村民院子里,而且销路还出奇地好。
当年,村里就成立了“喜庆吉祥”灯笼专业合作社,村民在合作社领料,在自家炕头制作,成品统一销售,年底分红。自此,一批成天围着锅台转且“镚子儿没有,日子过得没奔头儿。”的农民“SOHO”上班族在红庙村次第涌现,每年收入几万元。更让人羡慕的是,厂子就在村儿里头,每天上班就像是在家“办公”一样。
为提高大红灯笼的传统手工轧制技艺,闫万军又拜师“北京灯笼张”——张明亮老先生,专门学习各种灯笼制作工艺。那段时间,闫万军每天往返于北京,一学就是一整天,有时回来晚了没车坐就找一家最便宜的旅馆住下,第二天继续。“辛苦不说,光这一道道程序对我一个庄户人来说,要学会就需要付出更多汗水。”闫万军坦言,刚开始学,编错、弄断原材料是常有的事。为了把白天师傅教的技术牢记于心,晚上回家还要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回来,他将“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等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图案粘贴到灯笼上,没想到价格一下子涨到两三百元一个,有的甚至卖到了几万元。目前,仅红庙村灯笼种类就达400多种,已从极其普通的宫灯扩展到生肖灯、瓜果灯、走马灯等特色造型灯;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加入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销售一直供不应求,赚了名气又赚钱。
创新
扎出“灯笼村”
虽然灯笼产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一股危机感却始终困扰着闫万军。“开门红,不意味着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如果我们一直学习外地灯笼制作,肯定是死路一条。北京的材料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相比于外地,都不具备优势。我们只有在坚持用料和技艺的基础上做出更精良的灯笼,才会有活路。”闫万军决定,利用刚刚赚来的钱投入一笔研发费用,做出真正属于红庙村自己的品牌灯笼。
“为什么要投入研发费用?”
“现在这样不也卖得很好吗?”
“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
闫万军的想法在合作社上一经提出,就被各种疑问所围绕,最终没有获得通过。
然而,事实证明,闫万军的担忧和危机感不是没有道理。时间不久,吃老底的“红庙灯笼”很快迎来了销售危机,灯笼销路不好,刚刚建立起来的品牌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万军,这个产业很好,不要给它弄没了,这里面有你的心血。”朋友的一席话,让闫万军心中再次燃起创新传统灯笼制作的热情。
“我来成立一家公司,研发费用自己来投,盈亏自己承担,大家做好灯笼就好。”闫万军的一番话再次聚齐全村人的心。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在距离红庙村不远的东宫村建起了全新的厂房。
经过多次的改进,红庙灯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钢丝、铅丝制作花灯骨架,电焊成型,非常结实,而且不易变形。面料多为化纤纺织品,以光亮平滑的缎面居多。灯面的装饰纹样,除手工彩绘之外,还采用“烫印、转移印花”新工艺,将印好图案的专用塑料薄膜贴在面料上,经过热压处理后,图案就会附着在面料上,揭去薄膜,图案与手绘无异,而成本却大大降低了。
根据客户的需求,红庙灯笼厂还创办了“改旧翻新”服务措施,对那些常年需用花灯的企业、商家、文化部门都开展了此项服务。在他们定制的花灯骨架上,先做一遍喷漆处理,保证骨架多年不生锈,裱糊面料后交给客户使用。使用到一定时间,面料就会出现褪色或污损,但是骨架并未变形,也不生锈,把这些旧花灯交回花灯厂,重新更换面料,重新彩绘,只收取加工费。这种二次加工、返厂更新的模式,不仅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受到客户欢迎,更为重要的是赢得了更大市场。
“一盏普通的大红灯笼加入了文化元素,就有了艺术附加值,而且还成为工艺品,订单量剧增。”60多岁的刘士友是闫万军聘请的“专家”,几年前他被聘请过来做设计。“其实我也不是啥专家,就是干一行琢磨一行,平时在生活中多留意。像这个灯笼,就是照着挂历上的图案做。”刘士友非常赞同闫万军的做法,认为灯笼制作必须常做常新,每年都要有新品上市,这样才能将产业越做越大。
除像刘士友这样的能人,闫万军还聘请很多外地高手。每年,各地非遗传人都会受邀在红庙村住上几个月,传授技艺,提出建议,不断创新红灯笼轧制技术。随之,翻新花样推出的各式红灯笼,也就而供不应求,一灯难求。
销售
高挂“联合国”
“大伙儿加点紧,首批1000盏宫灯已挂上了南斯拉夫的街头,第二批货这两天也要交工啦。”2012年,拿着20万元的出口订单,闫万军兴奋得溢于言表,村民们脚不占地儿赶制红灯笼同时更是喜出望外。
“卖的不仅是手艺还有创意。”说起高挂到国外的红灯笼,闫万军笑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儿,“可不要小看这些红灯笼,虽然外观和普通的灯笼没啥两样,但这可是根据定做国家的建筑风格和街道特色,专门‘私人订制’的新产品。而且,非常适合运输,占用空间小,方便易带,很受外国友人的欢迎。”
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红庙村生产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大红灯笼走出了国门,远销到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和地区,高高挂起在异国街头的喜庆红灯笼,映出了村民红火的好日子。
“都是托灯笼的福,钱像滚雪球儿一样,一年比一年挣得多,日子也越来越好,去年家里花30多万买了丰田越野车,有了‘坐骑’,出外谈生意就是方便。这要搁前几年,想都不敢想!”村民白凤敏感慨道,现在村民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均年收入超万余元,小日子红火得不要不要的。
“有了创意‘坐庄’,再依托红庙村浓厚的地域文化,红灯笼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拉动九渡河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说起灯笼富民产业,闫万军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以红庙村为基础,合作社今年又在二道关、九渡河、黄花城等7个村发展灯笼手工制造业,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京郊灯笼第一镇’,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这大红灯笼一样越过越红火。”
创业愿景
携手京津冀 共筑产业梦
虽说灯笼卖得红火,红庙灯笼制作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闫万军心里,却始终还有一个萦绕在心里多年的疙瘩没解开——灯笼手艺传承人。
“对非遗了解得越多,就越会发现这其中的难处。不仅传承人不好找,连手艺人都有很多改做他行。”非遗传承的事儿,又成为困扰闫万军的最大问题。
2009年起,红庙村与附近怀柔区九渡河镇黄花城小学合作开设特色课堂,闫万军每周都会带着灯笼师傅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学生会从三年级开始,由易到难地学习灯笼的制作,到小学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制作出几款灯笼。”黄花城小学负责人说。
“不少孩子对灯笼制作很感兴趣,如果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将来他们长大了,或许就会来跟我学灯笼制作手艺,咱的红庙灯笼,就能传承下去了……”看着孩子们潜心学习扎制灯笼,闫万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不仅在镇内学校开设灯笼制作课堂,红庙村灯笼厂还面向社会开放,免费提供制作材料,教授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制作灯笼。几年来,闫万军仅提供教学材料就有5000件,学习灯笼制作的学生或游客多达万余人次。由此,红庙灯笼以及扎制技术传播的越来越广、越来越远。
“经过10年的打拼,红庙灯笼虽已做出了点儿名堂,但距离形成产业链,还要走上一段艰辛和漫长的道路。”闫万军清楚地认识到,立足于长远发展,红庙灯笼产业不论是从空间地域、还是从品相质量等方面,都需要更上一层楼。为此,闫万军一直在苦思冥想,寻求更大的发展路径。
经调研发现,距离红庙村3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有国内唯一一家以宫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藁城宫灯博物馆。博物馆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集科研、生产、销售、外贸、展览为一体,形成了“宫灯文化游”,成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旅游局主推的工业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观宫灯生产车间,亲手制作宫灯,感受宫灯文化。这对闫万军触动很大,启发颇深。
相比于人家的灯笼创业,红庙灯笼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还远远不足。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大战略,闫万军似乎又看到了新的商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红庙村红灯笼打响了自己的品牌。2022北京冬奥会之年,我们红庙村的灯笼同样也要挂到冬奥会各个场馆,让世界各国人民知道红庙村,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灯笼文化。”闫万军充满信心与期待。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省市交通会越来越便捷,原料采购、运输将变得更省时、省力、省钱。尤其是伴随着京津冀文化的加速融合,红庙灯笼也必将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对于灯笼产业未来的发展,闫万军信心满满。“我们要乘着十九大的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盼着红庙灯笼加工先在京津冀‘红满天’,灯笼产品挂遍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让更多的乡亲们过上红火日子。”闫万军充满信心地介绍,下一步红庙村将扩大生产空间和规模,将发展空间锁定津冀,同时建造京郊第一家红灯笼博物馆,不仅展示各式灯笼,还积极向游客推广扎制技术,实现旅游、销售和传承一条龙产业链,辐射带动整个京津冀。
心中有梦想,脚底有力量。为了梦想永不停歇的闫万军,再次立下豪言壮志,“携手逐梦京津冀,让京津冀所有的老百姓家门口都能挂上咱红庙灯笼,这是我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共同期待闫万军的梦想早日照亮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