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0 14:44:5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一名乡村教师的执着与坚守
——黑龙江桦川县特岗教师袁艳敏扎根乡村从教12年
光明日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从佳木斯驱车1小时左右便到达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小学。电动大门,崭新的教学楼,操场上的雪已经被清理干净,学生们课间或追逐打闹或在健身器材上玩耍。“袁老师好”“袁老师好”……六年级二班班主任袁艳敏上完课正回办公室,听到学生们一句句简单的问好,她感到特别幸福。
一名乡村教师的执着与坚守
袁艳敏(中)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照片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学校今年大变样了。”袁艳敏边走边介绍,“这是学校新建的教学活动室,这是给每个班级配的多媒体,孩子们还有了课间餐。”
作为横头山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从2006年毕业至今,袁艳敏已经在乡村从教12年了,“这些年,我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化。”
为了儿时梦想,她到最缺教师的村小支教
当教师是袁艳敏从小的梦想。“小时候,伙伴们在一起玩‘过家家’,我总是提出扮演老师的角色,那时候舅舅总是说:‘这小丫头,长大了,肯定是当老师的料’。”袁艳敏说。
2006年大学毕业,正赶上黑龙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她义无反顾地报考,到佳木斯最缺教师的万发村小学当志愿者,支教两年。
报到时,汽车跑过崎岖颠簸的土路,烟尘滚滚。穿过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来到长满荒草的乡村学校,眼前的场景让袁艳敏有些失落。
学校的教学条件很艰苦。最原始的长条木头桌椅,今天掉个腿,明天掉个棍,全靠教师自己维修;班级用的拖布,都是袁艳敏和孩子们用破衣服剪碎,自己捆绑的,甚至喝的水都是靠地下压井。“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没用过压井,刚开始还不会用,一节课也压不出来水,还是孩子们教我,需要先引水,才能压出水来。”袁艳敏笑着说。
最初她对乡村生活也有些不适应,宿舍里,不能生火做饭,早饭晚饭只能靠面包、方便面解决。冬季大雪封路时,山里不通车,学校放假,她只能留在学校,常常没水、没电,甚至是没有吃的。空荡荡的宿舍,半夜听着猫头鹰的叫声,长长的走廊,伸手不见五指,睡觉前不敢多喝水,怕半夜上厕所。
“但孩子们朴实、善良和渴望知识的眼神,打动了我,偶尔一个鸭蛋、几个山果,他们的爱简单而真实。”袁艳敏说。
两年支教期满后,当孩子们得知袁艳敏要走了,都变得沉默不语;家长们也纷纷打电话,恳求她留下来。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超期服务没有工资。
“孩子们还有一年就毕业了,谁来管他们?”当时袁艳敏心里特别矛盾。思前想后,她决定再留一年。
“毕业典礼上,家长们见到我就一拥而上,把我团团围住,有的还哭了。”袁艳敏说。
“袁老师,一年没工资,你咋不说呢?要不是校长说,我们还不知道。”“袁老师真不容易!这钱你拿着。”有的100元、有的50元,家长们把钱硬塞到袁艳敏手里。
袁艳敏被深深感动了,和他们哭成一团,后来托校长把钱全部退了回去。但孩子们的真情、家长的认可,却坚定了袁艳敏投身乡村教育的心。
为了那份牵挂,她选择留在乡村任教
3年支教结束后,恰逢2009年,黑龙江省开始实施国家特岗计划,袁艳敏又考到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小学任教。这一教,就是9年。
袁艳敏班上有个叫文秋的女孩,父母长年在深圳打工。她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性格孤僻,很不合群,对生活没信心,对学习也没兴趣。袁艳敏很着急,经常和她的父母联系,劝他们多跟女儿沟通。可电话打多了,他们有些反感:“袁老师,我们打工也忙,您就多关心吧!”后来,他们索性不接电话。
一天深夜,袁艳敏在批改作文《幸福是什么》,当看到文秋的卷子时,她愣住了,忍不住拿起电话打给文秋妈妈,告诉她文秋写到: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回来,我做梦都在想他们,可是我都不记得他们长什么样子了……
电话那端,文秋妈妈半天没说话,后来声音开始变得哽咽……
两天后,袁艳敏正在备课,有人敲门进来,竟然是文秋的父母。那一夜,他们接完电话,决定辞工回家,陪伴在孩子身边。
渐渐的,文秋像变了一个人,微笑时时洋溢在脸上。小学毕业时,她被评为学校学习标兵,语文得了年级组最高分。文秋妈妈说:“袁老师,谢谢您!没有您,我们不可能回来,文秋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您!”
“在乡村,像文秋一样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对于她们,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和细心。我做得还不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的孩子。”袁艳敏说。9年来,她家访学生400多次,走村入户,不厌其烦地做家长的工作。
2011年5月,袁艳敏参加横头山镇全镇教学公开课,效果很好。日升村教学点的王校长课后找到袁艳敏:“我们村教学点加我才两名老师,学生好多课开不齐。能不能抽时间到我们学校去送教讲课。”“没问题,我愿意去。”袁艳敏爽快地答应下来。
送教山路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夏天大雨,山路泥泞;冬天冰天雪地,坡陡路滑。一次,去村小的路被滑坡的泥石堵上,袁艳敏只好绕道而行。当走近村口的时候,已是下午五点,她远远就望见一群孩子举着小伞,在雨中眼巴巴地张望。看到她的身影,孩子们大老远就喊着“袁老师,袁老师,你终于来啦!”呼啦一下全迎了过来。
这一送,就是四年。
“其实山村孩子更渴望知识,这些年,每每想到孩子们在村口等我的场景,内心温暖如春,充满力量。无论再苦再累,我依然选择留在乡村任教。”袁艳敏说。
为了教育事业,她无奈选择愧对自己的家人
“袁老师,下学期你还教六年级吗?我家孩子要上六年级了。”“袁老师,你跟班吧,教初一,要不然我们去找校长……”每送完一届毕业生袁艳敏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事业上的极大付出,使她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但对于家人来说,她却心存愧疚。
2014年4月17日,凌晨4点多,袁艳敏突然接到姥爷去世的消息。但学校安排了家长会,此时正是农忙时节,山村的家长翻山越岭来趟学校不容易,如果找别的老师代替,没人比自己更了解班级的情况。最终,她还是决定来到学校。妈妈帮她照顾年幼的孩子,也未能见姥爷最后一面。“现在每当提起姥爷,妈妈都会不停地流泪,但她从没有埋怨过半句,我的内心特别地愧疚,这是我无法弥补的一个遗憾!”袁艳敏说。
孩子三岁多时患急性脑炎,腰穿化验,必须由父母签字。袁艳敏请了两个小时假赶到医院。“看见孩子幼小的身躯蜷缩成一团躺在手术床上,惊恐地大哭着,两个护士压着孩子的头和脚。作为母亲,我当时感觉心一下子被掏空了。”袁艳敏边说边用手拭去泪水,“手术后,孩子脸色苍白,惊恐地望着我,我扑上去抱起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想到学生即将小学毕业统考,我把孩子送到妈妈怀里,回了学校。当时把我妈气得说‘把你卖给学校得了’,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孩子住院17天,袁艳敏煎熬了17天。但她一节课也没耽误,当年她的学生在全县统考中取得第一名。
现在,教师已不仅仅是袁艳敏的职业,而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上班不必说,下班通过微信辅导孩子功课,监督孩子们阅读,和单亲孩子谈心,和外地打工的父母通电话……每天晚上都如此。袁艳敏爱人常说,你好像没有下班,24小时在学校。5岁的儿子则说:妈妈又在工作,没时间陪我玩!
2016年,袁艳敏从60多万特岗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优秀特岗教师。2017年,她荣获“全国教师烛光奖”。
问及在乡村从教12年最大的感受时,袁艳敏说:“一份事业,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做得再好,也不会觉得有多幸福。我是真的爱我的职业,真正感受到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这种幸福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才会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