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非遗传人缪伯刚 小风筝大情怀

2017-12-11 14:45:57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缪伯刚作品:双飞比翼(夫妻燕)  

  缪伯刚的风筝收藏。  

  风筝主题年画收藏。  

  ◀五福捧寿(雏燕代表牙牙学语的胖娃娃)。  

  ▶龙凤呈祥(小燕代表喜动好胜的少年)。

  ■王世博

  梦里乾坤见鹞来,

  满园飞燕坐追徊。

  未闻芳华腾云处,

  已自飘蓬栖古苔。

  百艺和鸣寻展地,

  非遗传写思如孩。

  青山不老如须待,

  二度时芳任意开。

  提起风筝,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总是湛蓝天空中那抹小而绚丽的色彩,借着人们手中线轴的收放而随风摇曳,那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童年记忆。也许多数人都觉得风筝不过是“玩物”而已,其实,这小小的纸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构建了具有文化精神和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延伸,这也许就是它得以传承至今的主因,也因而成为会友、庆典、健康身心、民间工艺文化、招商引资、发展三产甚至城市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和象征。溯源早年,鲁班继承并改良了其老师墨子的风筝技艺,利用风力动能将人类与生俱来的翱翔天空的梦想寄托在风筝身上,后来,人们还会在风筝上写字、画画甚至安装口哨以达到利用风筝传递信息的目的。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部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风筝飞到现代,承担了更多的中国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历时千年,其花样和寓意也更为丰富多彩。龙、蜻蜓、蝙蝠、燕子等在中国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动物都成为风筝样式设计的原型,同时,风筝在色彩上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运用写意的手法呈现在风筝上,使风筝除了作为一种娱乐工具之外,还代表着独有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筝历来是梦想的象征,也是我辈国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标签。然而由于某种原因,一直以来,南北异帜,各自为营。2016年3月26日,“南鹞北鸢忆红楼”风筝艺术展演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不同流派的风筝艺术家第一次聚首,现场汇聚了来自台湾、北京、潍坊、天津、南通、浙江、阳江、河北等全国各地的风筝艺术家,展出了百余种中国南北不同风筝艺术流派的经典作品,除此之外,艺术家们还坐在一起赏鉴、交流、品茶,集众之长,百花齐放,万有同源,完成了以年近百岁的孔祥泽为代表的老一辈风筝艺术家多少年来“志在大同”的夙愿,让“同行是亲家”的理想付诸现实。而这次活动的策划创办者,就是“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缪伯刚。

  “曹氏风筝”因传承和纪念曹雪芹的风筝技艺与人文传统而得名,迄今四代,成为中国民间风筝艺术四大门派之一,并于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步入第6个年头,2015年本报曾带大家走近这门充满艺术魅力的民间工艺,如今,色彩绚丽的风筝不仅仅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乘风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爱上风筝从未后悔

  北京大观园繁花名木、亭台楼阁、山形水系,宛若仙境,这座再现古典鸿篇巨制《红楼梦》中景观的“名著园”以文化为流传形式,而作为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脉,风筝艺术自然辟有一席之地。迤逦曼至园内,宝玉的怡红院中翠绿的芭蕉树旁刻有“风筝寻梦”四个大字的牌匾赫然在目,院内游人如织,不少人被精巧细致的风筝作品吸引驻足,“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缪伯刚穿梭其间,不时回答游客们的提问。在里间屋内,陈设着缪伯刚的各类藏品,有年画、连环画、邮票等不同种类、年代、价值的收藏,有的被放置在橱窗内展示,有的则被裱框起来,而缪伯刚各式各样的收藏里,都只呼应一个主题,那便是“风筝”。

  谈起他的风筝梦,缪伯刚满面春风,充满兴奋:“小时候父亲给我做了第一只风筝,从此我就喜欢上了风筝”,那以后,风筝艺术就悄然在他的心里萌芽、扎根,一扎就是十九年,回忆起这一段路程,缪伯刚直言不讳,“喜欢就要坚持,所以我奉劝那些不能坚持的年轻人,最好不要玩风筝。”

  带着这种近乎痴迷的热爱,缪伯刚辗转来到北京求学,学习风筝制作技艺,而他的许多珍贵的风筝收藏品,也都是在大学时期得来的。“风筝艺术风格分为南派北派,各种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风格。”为了更加了解风筝,也是为了瞻仰各个流派的风筝作品,缪伯刚在课余时间出去拜访各个不同流派有名的风筝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们,看我喜欢,都会送自己的风筝作品给我。”在艺术家们那里不仅得来了风筝创作的指导,还能获得自己喜爱的风筝,这对于穷苦学生时代的缪伯刚来说如获至宝,他将这些作品精心收藏起来,至今保存完好。一门心思扎在风筝上,他认真钻研风筝技艺,四处拜访风筝名家,“一个精美的风筝完工,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复杂的甚至要一个多月。”缪伯刚说,也许这种精巧细致的手工艺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市场,但是,这就是艺术原汁原味无以取代的魅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是这种沉下心来一生只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让他心怀梦想,执著笃行,从未退缩,传统文化的情怀与深邃深深打动和吸引着他和他的同伴们:“这就是信仰。”缪伯刚说,风筝就是他的信仰。

  走进缪伯刚的工作室,恍惚瞬息间进入了风筝的童话王国,也像走进了古色古香的中国手艺世家,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正门墙面上巨大的风筝作品“比翼双飞”,提起这件作品,缪伯刚充满自豪:“那是我师爷和师傅以及师娘共同完成的作品,叫作‘比翼双飞’。”这件画工醇厚、制作精美的风筝是由中国著名风筝艺术家孔祥泽、孔令民及其夫人共同完成的作品,这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做比翼鸟”演绎出来的生动形象:两只小燕子的交尾季节,正是牡丹盛开的时候;两只小燕子一前一后,一雄一雌,叠加在一起,表现出深深的爱意,作品中心画两个尚未绽放的并蒂牡丹花蕾,意为“互证丹心”、“同心共踩连理枝”;两只燕子头上各画一绺白边,两臂绘有盛开的牡丹,意为“相伴一生,富贵到白头。”

  说起“比翼双飞”,缪伯刚还颇有感触,“我向我师傅要了很多次这个作品,但是一直没得到。”对此,他一直锲而不舍,甚至提出将这“比翼双飞”作为自己将来的新婚礼物,终于,在成家的时候,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件“垂涎”已久的风筝,并且也成为他十几年来最珍视的藏品。一雌一雄两只雨燕交叠在一起,燕身上开满了花团锦簇绽放的牡丹花,对应着正值牡丹花盛开的燕子交尾时节,以此象征夫妻之间深深爱意,“这是我的师爷孔祥泽老先生的作品。”缪伯刚说,每一只风筝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韵味,从配色、花纹、样式等各个元素都有考究,这些正是风筝的迷人之处。

  除了风筝本身,任何与风筝有关的、带有风筝元素的作品缪伯刚都充满兴趣:“六小龄童老师也是这样,任何与猴子有关的他都收藏,而我是收藏与风筝有关的。”说起自己的其他收藏品,缪伯刚如数家珍,他热切地展示了多年来的年画收藏,其中一张天安门前放风筝的年画令人刮目,“这张年画可不好找。”缪伯刚说,这是他花了大力气找来的,天安门上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图画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南鹞北鸢话痴情

  风筝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样式和流派,在疆域广阔的中国,风筝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派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风筝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不仅仅局限在风筝本身,作为一种民俗事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其作品取材于历史、传说或现实,以寓意象征的方式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希冀。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比翼双飞”、“鲤鱼跳龙门”、“彩蝶寻芳”、“百鸟朝凤”、“五龙燕”等。运用吉祥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寄托祝福吉祥的愿望,赋予平安喜乐、事业高升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富有独特的文化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南鹞北鸢”来自于一个众所周知的人——曹雪芹,一部鸿篇巨制《红楼梦》让他家喻户晓,但是,鲜有人知的是曹雪芹还是个制作风筝的能手,他的风筝手艺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首,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并且,曹雪芹还将自己对风筝的研究编纂成为一本书《南鹞北鸢考工记》,在其中详细记载了风筝的制作方法。

  如今,缪伯刚秉承传统的责任,开拓其文化机能,为建构其价值体系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而不遗余力,他将自己的风筝工作室开到了北京大观园里,在宝玉的怡红院里挂上了颜色绚丽的风筝。他依然步履匆匆,穿行于城乡的大街小巷,没有停下收藏的脚步。走进他的工作室,宛如进入了风筝王国,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色泽丰富的动物、人物风筝陈列在橱窗内,裱框精良,缪伯刚说,目前他的风筝收藏已达到了一百余件。

  相较于玉器陶瓷等藏品来说,风筝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图案由谁执笔完成,缪伯刚说,不是随便一件风筝都能成为宝贵的藏品,风筝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的品味和格局,它传递的精神和情怀,民间艺人所赋予的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风筝,才是宝贵又值得收藏的。

  将热爱变为传承

  作为“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非遗传承人,缪伯刚感到有一种使命感,要把热爱化为传承。

  “时过境迁,延续到我这一代,要比我师爷、师父肩负起更大的传承责任,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缪伯刚在开辟不同的推广平台上孜孜以求,下足了功夫。经过多年的磨砺,“曹雪芹风筝”与互联网嫁接,已经有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各式各样的风筝都能在商城中买到,而且他引朋结友,牵桥搭线,创办了风筝寻梦俱乐部、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等组织,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不约而同地在这些平台上找到归属感。

  对于“曹雪芹风筝”的未来发展,缪伯刚强调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从学生时代起,“风筝寻梦”便在他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而今,这粒种子已经在悄然之间开花结果。

  文化是历史的遗存,也是精神的依存。如果文化不成一统也必然带来诸多分歧,而文化“统一”的思想因而成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精髓之一。让我们回首过往,一直以来,民间艺术各个不同流派都处于竞争以至倾轧的关系之中,各家都保留着自己独有的传统技艺,宣扬自身的独门特色,早在上学时,缪伯刚就发现了这种现象:“这不利于文化传承”。他认为,文化应当是共同的,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单门独派的各自发展、故步自封不利于整个文化的传承,各个门派之间也应当是亲家而不是冤家,缪伯刚说:“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情怀,作品也都有自身独有的味道,并不是谁一家独大。”为此,缪伯刚亲自上门走访百位风筝艺术名家,第一次将中国风筝艺术名家集结在一起,共同为风筝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最终促成了文首提到的“南鹞北鸢忆红楼”风筝艺术展演,“同行是亲家”也成为美谈。

  文化不仅仅需要世代传承,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增加养分,除了举办展演外,缪伯刚还在探索不同的传承形式。源远流长的风筝文化历久弥新,和中国文字一般,同样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承载着匠人精神以及厚重的人文底蕴和价值,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永远寄托在下一代,他们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者,缪伯刚不止一次地表示:“小朋友是文化传承的主力,也许他们以后不会以风筝为业,但是耳濡目染也是必要的。”

  由此,“曹雪芹风筝”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美丽的风筝在小朋友们手中翩翩起舞,冉冉高飞。通过风筝历史文化、济世救人的背景和其制作技艺,融入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地受其教育和熏陶;统合手脑训练、律动益智,寓教于乐,切实发挥小朋友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轻松中培养良好的传统修养、专注力、手工技艺,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促进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蓬勃进取、意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品位、育人品位、人文品位;寄予美好希望,促进师生、亲子互动,创新人文环境;推动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能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缪伯刚说,目前北京已经有清华附小、北医附小、民族小学、玉泉小学、人大附中等15所学校邀请“曹雪芹风筝”走进校园供学生们选修,缪伯刚带领“曹雪芹风筝”团队走进校园亲自教小朋友们做风筝,讲授风筝民俗故事。

  和较为平面化的画画不同,风筝更能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扎、糊、绘、放,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缪伯刚说,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学到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知识,比如说扎风筝选用什么类型的竹子,用什么画笔,怎么描绘图案,放风筝时如何掌握平衡等等。“许多孩子课上学习感兴趣,还会自己通过联系老师找到我,课下继续学习风筝。”缪伯刚说,“风筝进校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孩子做风筝,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培养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传承下去。

  中国风筝走出国门

  在古色古香的茶桌旁,陈列着缪伯刚的各种各样与风筝相关的收藏品,说到其中一幅连环画时,他颇为骄傲:“这是中国第一部中、法合作的关于风筝主题电影的连环画。”在不久前,缪伯刚会晤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并将曹雪芹风筝连同这部电影赠送给对方,希望能够用小小的风筝牵起中、法友谊的纽带。除此之外,缪伯刚还以“曹氏风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向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 安南、英国首相布朗、德国总统武尔夫、韩国总理李寿诚、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等国际领导赠送了经典的风筝作品,而各国领导人也对中国曹雪芹风筝文化表示欣赏和鼓励。

  “这说明中国风筝在国外也是有市场的。”谈起风筝走出国门,缪伯刚充满信心,“很多人觉得风筝只是玩物,其实不是这样的。”缪伯刚向记者展示了陈列在玻璃橱窗中各式各样的风筝“孵化品”,有能够拼凑成一对的比翼双飞燕笔记本、有做工精巧的风筝书签,还有印上了色泽丰富的风筝图案的景德镇陶瓷,每一个经典的风筝样式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风筝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的符号,走向国际。”缪伯刚神采奕奕地说。

  “也许将来有一天,你到国外的某个小镇上,能够看到中国的曹雪芹风筝小店。”缪伯刚对此非常有信心,小到一个风筝书签,大到一个纯手工风筝艺术品,每一个风筝都贮满了代表中国风筝两千多年承载的传统文化韵味,通过近年来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展演情况,缪伯刚坚信中国风筝一定能够飞向国外,“在各个国家有中国曹雪芹风筝连锁店,是我的梦想。”缪伯刚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缪伯刚对此深有体会,从十九年前的那一株小小的风筝梦想萌芽,到如今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缪伯刚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让中国风筝文化一直传承下去,并且能走到国外,这就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信仰,而这条路,他还会继续坚持走下去。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