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19:58:47 来源: 作者: 新华社记者陆华东
“我家之前被水淹过的沙糖桔树又重新长满绿叶了。”“我家的水稻不仅没生病发芽,而且产量还提高了20%。”在江苏无锡盖依亚生物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一间办公室内,五六位农民正围着一位皮肤黝黑、头发蓬乱的中年汉子表示感谢。
这位看着非常像农民的中年男子,曾在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留学,拥有医学和理学博士学位,还曾蝉联2006-2008年三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他就是无锡盖依亚生物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军。
从医生到“农民科学家”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的杨军,在人们眼里是一个朴实简单、说话直率的典型北方汉子。出国前,杨军曾是一名内科医生。1991年留学日本后,他学习和研究的范围愈发广泛,兴趣也逐渐由医学转向了农业、环保、健康食品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土壤也会‘生病’,同样需要‘医生’。”杨军说,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中国部分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土壤肥力下降,不仅给种地的农民带来损失,而且还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研发运用相应的生物技术,帮助这部分‘生病’的农业土壤早日‘康复’”。
为了更有效地“医治”土壤、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杨军在日本留学期间努力学习多学科知识,参加不同的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积累了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
“农业看似简单,但相关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复杂,需要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杨军说,比如一种疾病,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着用效果可能更好。
2006年,杨军带着一个有关“生物废弃物生产高效有机肥”的课题回国参赛,获得了首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07年,杨军放弃在日本的优越待遇,离别妻女,回国创业。
“回国创业能够帮助更多农民增产增收,对我个人来说,多年的研究技术成果也有了用武之地。”杨军说。
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忧
很快,杨军由白面书生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农民”。“各地的土壤成分、‘病因’各不相同,不到田里看一看、取土分析,很难对症下药,改良方案的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杨军说。
“杨博士一点架子都没有,下田毫不含糊,不怕脏、不怕累,就跟咱农民一样。”专程从广西荔浦赶来无锡感谢杨军的沙糖桔种植大户谢子科笑呵呵地说。为了帮助他和当地农民解决沙糖桔种植问题,杨军到他田里去了四五次,前后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
今年7月,广西荔浦遭遇强降雨,谢子科的沙糖桔园大部分被洪水淹没,在水中整整泡了30多个小时。水退后,沙糖桔树开始落叶、生病。“刚开始我很担心减产,后来杨博士给了我一些产品和技术指导,很快我的沙糖桔树又重新长满了叶子!今天我又带了一些老乡过来,希望杨博士能给我们更多指导。”
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深入田间地头的指导,杨军不仅逐渐打开了市场,而且赢得了很多“粉丝”。江苏省江阴永恒农场的潘永秋大爷就是其中一位“铁粉”。“杨博士经常到我的田里看看,告诉我如何增强水稻免疫力和病虫害,这两年我们家的水稻不仅品质很好,而且产量越来越高。”
“明天我还要去连云港一趟,那边有个客户说他们的产品农药残留过多,让我们帮助解决一下。”杨军说,虽然电话里给客户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但他还是不放心,“只有亲自去看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客户解决问题,否则就是不负责任。”
希望更多产品走出国门
杨军的办公室只有十几平方米,陈设简朴,这里却有两样杨军的最爱:一个装满书的大书柜,一排从国外“淘”来的同类前沿产品。
“现在技术发展很快,我离不开这些书来充电。至于那些国外产品,可以激励我和公司员工时刻不忘技术创新。”杨军说,不断研发新产品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2010年进入公司的钱泽樱,现在是杨军博士的助理。在她眼中,杨军是个典型的“科研狂人”。“董事长开发创新能力很强,教会了我们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研究方法。他对研发有种近乎偏执的热爱。”
10年创业,杨军的技术正在加速走向世界。他带领公司开发出了生物农业新型肥料、环境污染防治生物药剂、健康食品等系列产品,申请专利33项。已获得自主发明专利授权22项,授权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欧盟、以色列、南非、新加坡等。
“创业过程中虽然曾碰到一些困难,但我也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能够改变社会,帮助到别人。每次看到那些农民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开心的笑容,我就特别自豪。”杨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