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谢谢上海,让我更爱家乡” 上海援疆让喀什青年有了“别样人生

2016-12-14 13:47: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唐小丽

  在遥远的祖国边疆喀什,有一支援疆干部队伍,约三年前,他们响应号召,从上海奔赴新疆,开展对口援疆工作已近三年。

  转眼三年已过,这批干部的援疆工作也到收官阶段。在新疆喀什,记者遇见了很多阳光而热情的当地人。他们的生活或因援疆干部而改变,他们的理想或因他们而远大;他们的经历或因他们而丰富……三年的时间里,援疆干部究竟给当地留下了什么?新疆有了哪些奇妙的变化?下面这些年轻人的故事似乎就像面镜子,或可说明一二——

  木拉丁:从幕后制作到台前主持人

  维族小伙子木拉丁,今年28岁,2010年从新疆艺术学院动画制作专业毕业,后进入喀什电视台工作,负责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

  负责后期制作的木拉丁(右)

  这是一位话不多的小伙子,在记者与节目组工作人员聊天期间,他一直默默坐在一旁,安静地听,不说一句话。聊了一阵子,电视台的党晓波主任说:“新疆气候干,几位老师渴了吧,该尝尝我们当地的大西瓜。”话音未落,木拉丁第一个冲出房间,很快抱进来一个大西瓜,操起水果刀熟练切片,让大家尝。

  “听说你以前是做后期的,现在转型成主持人啦?”记者问。

  木拉丁微微笑着点点头,略显羞涩。

  “做主持人难不难?”记者接着问道。

  “一开始觉得挺难的,上海来的老师就一直教我,尤其是刘老师(刘江贤,上海电视台志愿者领队)经常提醒我,比如一些很细节的地方,他都会再三叮嘱我,让我注意,像站姿、仪表仪态之类的……”木拉丁回答的声音很轻。

  “木拉丁的性格还是稍微内向了些,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最开始的时候容易念稿子,现在啊,他越来越专业了。”刘江贤说起自己这位徒弟,也是赞赏有加。

  木拉丁主持的节目叫《职等你来》,这是上海帮助喀什电视台策划打造的一档大型求职类节目,在这档节目之前,上海还帮助喀什成功打造了当地首档电视舞台真人秀节目《喀什我最牛》。这些节目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经常出现一人报名、全家参与,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奔走相告、争相收看的场面,节目在喀什乃至整个南疆地区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主持人木拉丁(左)

  据喀什电视台社教文艺部副主任党晓波介绍,电视台里能够用双语进行主持的人才非常缺乏。而木拉丁双语底子好,虽然做的是后期制作,却还要经常给台里担当着翻译工作,这也就给木拉丁提供了登台主持的机会。

  如今,从后期制作摇身一变成为主持人,木拉丁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呢?

  “以前,邻居们都听说我在电视台工作,就问我‘怎么也没在电视上看到过你啊’,现在他们就经常可以看到我了,也知道我是真的在电视台工作了,不是撒谎的。”木拉丁笑道。

  “他的妈妈每在电视上看到他一次,就要请他吃一顿大餐呢!”党晓波打趣说。

  “木拉丁现在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主持风格了,经常会出其不意地带给我们大家惊喜。”刘江贤说。

  依斯坎代:“富二代”转型服务家乡电商

  90后维族小伙子依斯坎代·帕尔哈提,今年25岁,可以说是当地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2010年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就读于马来西亚史丹福学院,攻读国际贸易专业,2013年毕业回国帮助父亲经营生意。后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里主要负责甘草收购、加工、销售的工作。

  今年4月,喀什举办了沪喀产业援疆大会,依斯坎代所在的合作社常年在南疆地区收购甘草,所以也被县政府推荐与华宇药业对接进行合作。“要去参加这个大会,必须先拿一些样品到商经委给领导看,于是我跟爸爸一起去了商经委,也就认识了商经委的领导严布衣。”

  严布衣是一名援疆干部,挂职巴楚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谈及那次见面,严布衣觉得“印象深刻”。整个过程,依斯坎代一直在严布衣与父亲之间充当着翻译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些判断。严布衣觉得小伙子在谈吐、见识等各方面都很不错,于是便产生了邀他“入伙”的念头。

  当时,巴楚县正在创建电商中心,亟需像依斯坎代这样的人才,依斯坎代不光在语言上毫无障碍,而且还有经商经验和经营头脑。于是,严布衣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依斯坎代。

  “其实,我之前一直都不想朝九晚五的工作,就想做生意,所以毕业回国后也没有参加任何就业的考试,就是跟爸爸一起经商。”依斯坎代说,但那次被带到电商中心参观后,他的这个念头动摇了,“我看到好几个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坐在那里办公,突然就有了想在这里工作的冲动,再说电商也是以后商业的发展趋势,我的家人对我的想法非常支持。”

  依斯坎代·帕尔哈提(中)下乡培训

  如今,依斯坎代已经在电商中心工作了七个多月,现在是负责给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工作人员培训的组长。依斯坎代说,“记得第一期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率,我们去给每个乡镇单独进行培训,我当时非常紧张,因为这和翻译完全不一样,要跟大家讲出自己脑子里面的知识。现在经过几个乡镇的培训以后,我也当上了主讲,讲课也不紧张了。”

  截至目前,巴楚县已经建设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8个,村级服务点102个,实现稳定就业457人。“我现在觉得做电商就是我想要的,我一定要扎根电商当中,干出一番事业来。”谈及未来,依斯坎代踌躇满志。

  艾比拜木:甘当现代农业技术员的维族姑娘

  在喀什地区莎车县,记者见到了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的维族姑娘艾比拜木。她原来是县农技中心的一名技术员,负责给当地农民指导农业知识,这个工作她一干就是13年。今年3月,艾比拜木和其他几名技术员一起通过培训后,来到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组培中心工作。

  组培,也就是植物克隆,利用组培技术可对植物种苗进行快速繁殖。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组培中心是由上海浦东援建,从上海带来的组培技术,结合工厂化育苗,希望能够让当地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马志国原是浦东农委的一名工作人员,现挂职莎车县农办副主任。据他介绍,莎车当地一些依靠无性繁殖的农产品种苗,由于农民长期的自繁自育,造成品种退化,利用组培快繁技术结合脱毒技术,可对其进行提纯复壮,使品种原有的优良特性得到恢复,起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目的。

  “我们采取的方式,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培训,培养当地自己的技术团队,第一批学员已独立开展工作,艾比拜木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当地一些主要经济作物的组培技术研发,由浦东和莎车两地同步进行,成果共享,互通有无,可加快技术研发的进度。目前巴旦姆种源已带回上海,并开展组培技术开发。”马志国说。

  现在,艾比拜木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示范园的工作室及大棚里进行试验。这是一项既繁琐又需心细的工作,“比如接种工作,一天大概要做完50瓶,像多肉植物的话,一瓶放8个。”艾比拜木介绍了他们日常的工作。

  “会不会很枯燥呢?”记者问。

  “不,很有意思。”艾比拜木笑道。  

  艾比拜木深爱着这份工作(郑平平 摄)

  介绍起组培中心的瓶瓶罐罐,艾比拜木如数家珍:“这是多肉,放到这些小瓶子里后,大概20天生根,这是草莓,这是黑枸杞,这是铁皮石斛……”

  在试验的大棚里,艾比拜木也是用了两种培育方式,一种是用基质培养,一种是直接种埋,看两者试验的效果,再决定用哪一种方式是最可取的。“她很喜欢思考,这也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办法。”马志国告诉记者。

  因为开展试验时间并不长,试验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其实,铁皮石斛的试验效果就不太好,”艾比拜木说。尽管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明朗,艾比拜木依然是满面微笑,“试出了错误也是好事,起码知道就不能乱推广了。”

  的确,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艾比拜木们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前行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