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深藏不露的民间写手

2016-12-14 11:08:57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王克臣

  “高手在民间。”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也见识过民间高手的脱颖而出。但是,民间高手也有深藏不露的。顺义区的张书明就算一位。

  张书明1942年诞生于京东潮白河畔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从小听惯了潮白河畔的美丽传说,这些比天上星星还多还美的故事,一年年伴随着他长大。上中学时,校园内的小小图书室为他打开了外面的世界。不仅鲁迅、老舍的书使他着迷,就连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卡夫卡的小说,也爱不释手。

  中学毕业后还乡,怀揣梦想的张书明,从事农业劳动。古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然而,无论怎么忙,如何累,张书明总要抽出时间写作。写是写了,到哪里去发表呢?这使他犯了愁。忽一日,他听说县文化馆创办了一种内部发行刊物,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他兴冲冲跑出家门,不顾几十里的路程,风尘仆仆,汗水津津,把揣在怀里带着体温的稿子,恭恭敬敬呈给编辑,还要递上一句“向老师请教”之类温文尔雅的客套话。酷夏,赤日炎炎似火烧,严冬,北风呼呼雪花飘,寒暑易节,他一次次跑来投送稿件,竟然一回回遭到退稿。他终于憋不住,仰天长啸:“我不信!”

  天地转,光阴迫,三十年过去了,大家都以为张书明早就与文学“拜拜”了。直到今年“绿港文库”丛书组稿,才有人想起他,试着拨通了他的电话,却怎么也不会料到,电话的那头竟然说:“稿子我有,中篇、短篇都有,至少也有四五十万字,出一本中篇小说集,还是短篇小说集?没问题!”

  不久前,在张书明的家里,见到了他的手稿。厚厚一大摞,纸张大小不一,薄厚不一,甚至还有从小学生作文本上拆下来的田格纸,字迹顶天立地,密密麻麻,还没来得及看他的作品,先被他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感动了。

  想想看,张书明作为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整年价起早贪黑,赶路搭车;提梁下种,筛簸扬拿;荷锄晚归,推碾子拉磨。既苦又累不说,况且哪里有一丁点儿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倘若没有这种持久奋争的精神,他那厚厚一摞几十万字的手稿,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扎根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漫漫70余载,一直是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耕农民。咬定青山,坚忍不拔。一路迅跑,一路高唱。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铿锵的歌。

  写到结末处,我突然想起了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的一段话:“手中没有发稿权,不能决定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发表,处在两难困境中,不得不写,但又感到迷茫的一切作家,他们的现实处境就是文学史中所反复陈述的民间。所以,民间写作者向来不被人重视,而是受人压迫,这一庞大的群体也可称为‘无产者’。我为何看好民间写作者?那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是对独立的渴望,是对自己尊严的觉悟。一句话,是对自我个性的发展。”

  张书明和大多数“民间写手”一样,其作品,不免稚拙与粗糙,“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对他们的这种独立的渴望,尊严的觉悟,自我个性的发展,实在没有理由不为他们“点赞!”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